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尚且存在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此前对于新能源汽车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续航问题,在2019年大部分新的新能源产品续航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里程焦虑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相比于续航问题、让人更加忧虑的是更为重要的安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或者爆炸至少发生了50起。尽管2018年频发的自燃事件已经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有点“变本加厉”的意思。
尤其是在今年4月过后,已经发生了20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这引起了我国工信部的关注,在6月中旬,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通知》,指出工信部将对已售新能源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多方位的隐患排查,并表示相关企业应该进行配合就问题产品与工信部、用户进行沟通,并召回存在缺陷的产品。
而近段时间发生自燃事件的,包括了多家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车企,比如特斯拉、蔚来汽车,而这些车企通常都以“概率论”来对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作出解释,表示燃油车的自燃概率高于新能源汽车,只是新能源汽车受关注的程度较高。当然,这种概率论对外界并不具备说服力。那么,新能源汽车自燃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据悉,日前锂电“达沃斯”学术委员会主席其鲁与其团队发现,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原因、动力电池自燃占比31%。动力电池自燃,很大程度上受质量、用料的问题所影响,快充、过冲等均容易导致锂电池过热失控,引起自燃。此外汽车电池在受到挤压、变形、撕裂等物理因素等影响时,发生剧烈碰撞时同样容易导致电池稳定性受损发生自燃,不过由于大部分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在推出之前都将进行多次极端温度、物理挤压等方面的测试,因而物理外力造成新能源汽车自燃的概率应当不是主要原因。
此外如今已经步入了新能源汽车的后补贴时代,唯有续航能力等多方面表现较好的产品才能够享有更高的补贴标准。这导致了部分车企盲目的追求扩张产品的续航能力而忽视了安全,在技术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之际,唯有将电池体积做的更大才能够有效提升续航。导致电池的自燃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