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8年的车市是秋风乍起,当2019年接近过半,中国车市才真正进入“至暗时刻”。乘联会的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58.2万辆,同比下降12.5%,环比增长4.8%;2019年1-5月累计销量达818.7万辆,同比下降11.9%。
一方面,整个车市虽然有企稳态势,但依旧没有止跌;另一方面,在国五国六切换大限来临之际,大批国五车型疯狂降价清库,对销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
在这一波车市风云中,尤其显眼的是豪华品牌版块出现的异动——过去两三年间,虽然部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有所下滑,但豪华品牌一直是中国车市少有的亮点,大多数豪华品牌保持了增长态势,这也被解读为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重要信号。
但在2019年,豪华品牌的上升势头似乎也开始变得疲软。过去的5月份,奔驰在中国市场获得了55589辆销量成绩,虽然同比下跌0.9%,1-5月累计销量为287639辆,也只是微增1.6%;奥迪更是在5月数据和1-5月数据都出现了同比下跌的情况。二线豪华品牌中,除了依然一枝独秀的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捷豹路虎都在1-5月呈同比下滑。
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身影是沃尔沃。
自从被吉利收购,成为中国人控股的豪华品牌以来,沃尔沃一直都备受关注。今年以来,沃尔沃依然能够维持正增长,看着着实令人振奋——1-5月,沃尔沃同比增幅达到9.5%;5月份单月销量甚至出现了17.4%的大幅增长。
沃尔沃一直不缺表扬,但也一直不缺人黑,尽管销量数据亮眼,依然逃不过求全责备的苛责。比如,有人把沃尔沃的逆势飘红,单纯归功于“以价换量”;还有种声音认为,沃尔沃的增长建立在较低的基数之上。
实事求是地说,沃尔沃确实采取了较大的终端优惠,来试图促进销量;沃尔沃的销量基数也确实难以跟BBA这样的一线品牌相比,但这些说法也实在有些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说沃尔沃的销量成绩唯一功臣是“以价换量”,那如何解释把CT6卖到29.9万、XTS买到20万、ATS-L卖到17万的凯迪拉克在今年1-5月还在负增长?更无法解释早两年就被称为“七折虎八折豹”、今年更有过之的捷豹路虎销量下滑得更为惨烈。事实上,降价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雷克萨斯、保时捷价格雷打不动,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而那些自身实力不够的品牌打到“骨折”,也不见得能药到病除。
另一方面,沃尔沃月销1.2万辆左右的销量基数也并不低了,与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处于相近水平。更何况,如果说“基数低就容易增长”,那月销惨淡的英菲尼迪、林肯、讴歌情何以堪?
沃尔沃的销量增长,一方面有价格攻势的因素,但同时更离不开沃尔沃近年来在产品线上的焕然一新。从2015年的XC90、2016年的S90到2017年XC60,沃尔沃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福特时代的影子几乎已经难以再见。随着XC40、S60和V60的相继换代和导入国产,沃尔沃的后劲显然还很足。而且,与福特时代XC90长达13年不换代截然不同,如今这个已经全面复苏的沃尔沃有着更好的“新陈代谢”——根据规划,全新一代XC90有望在2021年面世。这距离2015年换代只间隔了6年,与豪华品牌车型平均换代周期相比,也是相对较短的。
这一切也雄辩地说明,沃尔沃斥重金打造的SPA平台和CMA平台,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XC90以来,我们见到的沃尔沃无论是外观(“雷神之锤”大灯、直瀑式进气格栅)、内饰(竖立式的中控触摸大屏)、还是Drive-E动力总成,都焕然一新。
此外,沃尔沃在某些层面坚持自我、坚持北欧价值观(例如坚持不造2.0L以上排量发动机、在主被动安全方面从不降低标准)之外,也越来越“中国化”——沃尔沃的中国产业体系已成为其全球制造和供应链体系的一部分,这也是与其他品牌在中国实行的“国产化”完全不同的关键;沃尔沃在全球各大生产基地均采取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材质、统一品质的全球标准,服务全球市场。
同时,沃尔沃也更懂得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旅行车相对小众?沃尔沃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是离地间隙升高的V90CC;S90、S60,该加长轴距的就加长轴距,一切只为满足中国市场需要。这种“中国化”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车型研发上,在细节调校、配置设定等方面,更是明显。
沃尔沃通过产品更新周期再结合强有力的终端优惠,确实做到了销量的增长。当然,如果沃尔沃能够再改进一些细节,比如适当降低一下维修保养的费用……或许沃尔沃还能够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