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马路上听到边上一位小哥这样对女朋友说:
“这车宣称500km续航,实际冬天只能跑100多,垃圾,根本就是骗补。国家的产业政策就是被这样的企业毁掉的!”
这样的论调,其实网上还有很多。但老爹真的又要跳出来多事了:
骗补和垃圾车不是一回事!
那骗补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得回到2016年,回到大家并不关注的国产商用车上头。
那一夜,财政部联合3个部委对93家车企展开为期9个月的调查,发现涉及新能源骗补的车企高达72家,如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龙头自主集团都不干净。
而其中真正被点名批评的五小强,分别是苏州金龙、吉姆西、五洲龙、奇瑞万达和少林客车,没错,都是商用车品牌。
那他们是如何骗补的呢?主流做法是先上牌再出车,即联合被他们搞定的车管所,对还未生产的车辆(此时系统中整车VIN号已经有了)进行“验车上牌”。上牌就是国家认可这辆车真实合法上路了,于是就可以凭行驶证领取补贴。
另外一种做法是1块电池N辆车用。即注册一家出行公司,购买若干辆新能源客车,然后拆下电池包,返回总装厂,安装在其他车辆上。要知道,新能源车物料成本里的大头就是电池包。如此暗度陈仓,一块电池的成本领了好几次补贴,是为骗补。
按照财政部的补贴政策,生产6~8米长的汽车可获得国家补贴30万元,8~10米的补贴40万元,10米以上补贴50万元。地方政府,如苏州市,则与国家标准按照1:1的比例进行补贴,也就是说苏州金龙生产一辆电动客车至少可得到60万元的补贴。
整件新能源车骗补案,被查处的涉案金额高达十亿元人民币!
所以,以获取国家现金补贴为目的,蓄意造假才是骗补。你觉得某车垃圾,续航只有100+,但如果你拿任意一台新车,去台架上跑NEDC循环,最后里程和工信部一致,那就不是骗补。
许多人只知骗补二字,却不知法律上的定义,就连黄奇帆也如此,在前阵子的演讲中特意提到新能源车行业及骗补,截取如下,懂行的自然会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