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218.5万辆,同比下降20.7%,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45.2%进一步下降到41.5%,还只是濒临40%“生死线”边缘的一次预警,那么看过4月份的销量数据之后,相信你一定会认同“自主品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说法。
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8.47万辆,同比下降27.8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这是自主品牌份额连续第13个月同比下滑,并且创造了从2016年以来的最低市场份额纪录。2017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曾高达43.9%。
1、市场份额下滑,销量分布不均
就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日渐凸显,那就是销量分布不均。4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不到60万辆,构成是怎样?三大巨头吉利、长城和长安分别占去10.39万辆、7.07万辆、4.01万辆,加起来已经有20多万销量,剩下那么多自主品牌“瓜分”剩余的30多万销量,整体发展失衡的态势比较严重。
体现在具体品牌上,海马汽车4月销量为229辆,同比下滑72.5%,配合上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卖房救车”的新闻看,毫无违和感。除此之外,还有类似力帆、宝沃、观致等品牌也处在末端位置,整体销量表现很是惨淡。
2、核心技术没有,路径依赖严重
自主品牌走到当下的窘境,其实是今年之前就应该想到的结果。从2014年开始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帮很多自主品牌续了一波命,甚至救活了一批本该面临出局的自主品牌,让它们多活了几年。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厂商也得以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对于那些底子不行(不夸张的说,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来说,核心技术基本没有,这些年全干“价格屠夫”和“装配工人”的粗活累活了,路径依赖严重。
这也直接导致了自主品牌的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因此一边吃着政策红利,一边看着市场份额蹭蹭往上涨,大有东风压倒西风的势头,问题就这样被忽视。除了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一线品牌早早开始未雨绸缪,多数二三线品牌仍埋头吃老本,产品品质不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
这都是价格战和蒙眼狂奔带来的结果。
3、合资借势,扭转战局
同样是在购置税减免期,一些合资品牌果断抓住机会,进行产品转型。既然小排量可以享受购置税减免,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市场大排量自吸发动机前景相对迷茫,尽早转型小排量涡轮增压或许是一个出路,因此在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结束时,德、日、美系合资品牌车型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搭载上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
当然,它们也有先有后,有些是看到政策风向后的“顺势而为”,有些则是在原本普及度已经很高、核心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更进一步”。总而言之,在购置税减免政策到期后,这些合资品牌变得更加全面,更适应中国政策,也更接地气。
这或许我们没有想到的。
4、大潮褪去,谁在裸泳
因此,在中国汽车市场跳出购置税减免后,市场迅速萎缩,很多消费者将选择的目标放在了合资品牌产品上,也就是说,在2014-2017年自主品牌销量狂奔的那几年,在整体的产品技术方面提升很小,没有能够成功吸引到中国消费者的信赖。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发展这么些年,不乏像吉利、长城、长安这样的品牌出人头地了,但大多数还是没有进步。因此在如今车市行情低迷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看到一线品牌欲挑大梁,却仍难抵挡那些销量呈几何数级递减的自主品牌的下压力。说白了,自主品牌并没有获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市场份额跌倒37%的地位,是一种价值回归。
不能怪别人,要怪只能怪那些不争气的、拖后腿的。
5、有销量才能活,推新降价,陷入循环
眼下,自主品牌销量整体下滑,新一轮的新品竞赛和价格战已经呼之欲出,因为大家都知道,品牌只有有了销量才能活下去,如今的定价策略不是你好我好,而是你死我活!
以前一个季度推一款新车,现在争取一个月推一款;以前6万块才够买小型SUV,现在8万块给你整中型SUV。新车越出越多,越出越快,价格越来越便宜,处处都在体现消费升级的成果。
但这也不由得让特工联想到一个话题,去年格力董小姐对自主品牌汽车评价到:“粗制滥造”,现在看来,依旧发人深省,缺乏长时间的研发、检验,成本一降再降,我们能保证我们的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已经领先全球了吗,贸然说出低价也能产好车,是不是欠缺点理性。
写在最后
大环境不好,生存问题不仅仅摆在自主品牌面前,合资品牌同样也会“脑瓜疼”。只是,对于我们国人自己的企业,我们不可能不多付诸一些感情,口嗨也好,掏钱也罢,市场总归是理性的,行或者不行,它会给以最准确的答案。
至于那些眼巴前还在寄希望于政策出手相救的品牌,特工真心觉得,希望不大,先前已有惨痛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品牌想要整体成长,唯有大面积瘦身,淘汰掉一部分,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两个至多三五个受市场认可的自主品牌。
妥妥的够了,不信你看国外。
推荐阅读:
23城“房价过热”被点名,调控风向又变了!
4月26日,央媒援引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一季度百城房价报告,指出23个城市一季度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步入“房价过热”区间。
中山房价涨幅最大,达到61%的水平;广州次之,同比涨幅达40%;南通、镇江、呼和浩特同比涨幅均超过30%……
前有重要会议重提“房住不炒”,后有央媒撰文直接点名“房价过热”,很直接地说明了一件事:
调控的风向变了!
这些城市需要及时调整,放松的步子不会再迈大!尤其是被重点提到的城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第一时间获取楼市最新政策解读,欢迎关注“房地产洞察”!
房地产洞察
ID:fdc920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