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随着2019年补贴政策的发布,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式进入“后补贴时代”。
2019年补贴退坡幅度大大超过车企们预期,不是传的40%,而是70%。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车企该何去何从?
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
一、单车利润急剧下滑,到了7月份补贴退完,主流车型单车退坡4万左右,几乎所有新能源车型经济性都是负的,车企们将共同经历“亏本”;
二、终端价格贸然抬高的话,会影响从燃油车的转化,因为他们会推迟购买纯电动车,这样的话对销量会有损失,双积分目标完不成;
三、车企还会碰到专为新能源铺设的渠道的经营压力。因为建店成本需要销量和服务进店量的分担,上半年过渡期集中消化了大部分库存,而新能源售后的利润比传统车少得多,下半年利润压力会很大。
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虽然目前很艰难,我们依然从市场变化、行业发展和升级之路上看到退坡后有巨大机遇:
一、非限购城市占比约60%,新能源从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如去年熟知的比亚迪唐和元的热销,终端整个供不应求,主要发力区域河北、山东、河南都是非限购非限行。
数据来源: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终端零售数据,限购城市包括:天津、杭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石家庄对家庭购买第三辆个人用小客车限购,贵阳无偿摇号获得专牌才可在老城区通行,两个城市限购政策不算很严格,海南省2018年5月才开始施行限购政策,因此暂不将石家庄、贵阳、海南列入限购城市。
老百姓们自己会算账了,比较实际用车成本,3年后纯电比燃油省3~4万块钱。例如(下图):某8-10万纯电产品与同配置级别汽油版本对比,3年用车成本省3.4万元,购买后仅1年3个月21天就能持平购车成本。老百姓选“电-油”差价4万以内产品,妥妥稳赚~无论企业或老百姓都非常看好;
购置税=10%xMSRP/(1+VAT%);油价=7.11元/L(#92汽油);油耗=7.5~9.5L/100km;电价=0.65元/kWh;电耗=11.67kWh/100km;保险=ICE为价格的4%;BEV为价格的3%;保养:ICE日常维护=500元/次;ICEPT维护=1200元/次;BEV日常维护=300元/次
二、甩掉历史包袱,自主企业品牌高端化机遇。还是唐的例子,规划之初都认为低配23.99-24.99万是主销,结果次顶配27.99万的订单占90%,总量单月破万。新能源产品和品牌甩掉了发动机、整车性能远远落后BBA的用户映像包袱;
图片来源:比亚迪汽车官方网站
三、重塑产品力起跑线。大家知道机械性能提升5%很难,但是新能源是软件提升,大家会发现国补政策每一轮性能提升5%~15%屡见不鲜。新能源产品属性决定了它有更高发展空间,通过软件改变电池的损耗、功能的提升。比如加速度,自主品牌相继宣传达到4~6秒,和BBA几乎是一样的;加上造型没有了物理属性的限制,流线感、风阻都做得比较好,差距会被缩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品牌汽车官方网站
当然,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活过当下。
企业有什么样的对策?
面临退补困境,笔者认为企业的对策有:
短期策略:一、核算成本,保留盈利项目,将各种方法下来还是负的项目,如A00和A0级某些产品,转向对公领域,配合换电和快充商业模式;二、对下半年售后渠道的利润压力,企业可以适当放宽产品分网授权的限制,平衡售后利润;
中长期策略:一、产业链角度优化,从产品、设计、集成化深度整合资源,加入日系韩系品牌充分竞争降低三电成本;二、加快投放高溢价高附加值产品,换道先发打造新能源品牌,高端化后帮助降成本;三、纯电平台高效利用,从开放给股权利益共同者到逐渐开源行业,平衡平台成本的同时发展培养供应商体系,抢占技术话语权先机;四、开发不受补贴节奏影响的,适合用户更稳定需求的产品,如城市短途高频通勤需求,对应微型车、150-200km续航搭配快充。
总的来说,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后补贴时代”,通过补贴退坡和新能源发展,自主品牌或行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核心点是做好产品实现向上的突破,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总体来说还是信心满满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END·
更多ladyzss文章,点击进入小程序
也可以进入知乎 搜索“ladyzss”
关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