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744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如果说,对于在华开展电动化战略,2018年国际汽车业巨头们还有些许的迟疑,那么到2019年,它们算彻底放下了心结。
3月12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迪斯在大众集团年会上宣布了一个十分宏伟的战略目标,计划到2028年推出纯电车型70款,比之前计划的50款增加了20款,累计产量从之前计划的1500万辆增加到2200万辆,至2050年,整个集团完全脱碳。
并且,迪斯在讲话中特意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因为谁都知道,中国是新能源车的全球最大市场。
作为日企,本田也是电动化战略的积极推动者。
早在2018年广州车展期间,本田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就表示,2018年是本田电动化的元年,2019年本田将继续推进电动化战略实施,加快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车型投放及技术导入。“除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外,未来还将投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到2025年,本田将在中国推出20款以上电动化车型。”
本次上海车展,本田联合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携旗下多款明星车型和新技术倾情出展。其中不仅有首款亮相的纯电动X-NV概念车,还有搭载了SPORT HYBRID(锐•混动)技术的全新奥德赛,以及多项独具特色的电动化移动工具,展现了本田在华推进电动化战略的决心。
电动化加速落地
在电动车领域,本田首款搭载SPORT EV动力系统的是广汽本田的电动车——理念VE-1,这款车在去年广州车展期间已经上市,指导价22.58万元,补贴后价格17.08万元起,该车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起正式交付用户。
而作为SPORT EV系列的第二款车型,由东风本田与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电动车X-NV概念车此次也完成了首发亮相。
据了解,X-NV是基于东风本田XR-V打造,两车在外观设计上非常接近,仅细节上有所变化。动力方面则可以参考广汽本田的理念VE-1。X-NV计划在2019下半年正式量产上市。
此外,本田展台还展示了多项电动化移动工具,包含本田中国研发的首款搭载锂电池的电动摩托车“V-GO”和电动滑板车“Transcooter”,以更有趣、多元化的出行工具丰富了本田独有的自由移动乐趣。
为了方便顾客使用电动车,广汽本田旗下的理念VE-1已从今年2月份开始用于共享服务中,今后,本田还会考虑利用摩托车和汽车推出品牌独有的全领域出行共享服务。
混动家族将扩容
除了电动车外,本田的混合动力产品阵容也将扩充至MPV车型。
车展之前,广汽本田旗下搭载了SPORT HYBRID(锐•混动)技术的全新奥德赛就已经让全国媒体记者惊艳不已。此次上海车展,该车也成为本田展台最受关注的明星产品之一。
新奥德赛锐•混动
新奥德赛锐•混动搭载了本田最先进的第三代i-MMD混合动力系统,最低百公里油耗5.8L,沿袭日本原版车型的运动化外观,更有舒适科技装备的加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力。并且,这款车型搭载了本田全球首创的先进技术“魔术感应门”,让现场不少体验过的人都大为惊喜。
新奥德赛锐•混动车型即将在4月底正式上市。而同样搭载了锐•混动与“魔术感应门”的东风本田新艾力绅,也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此外,据本田官方介绍,基于SPORT HYBRID(锐•混动)为基础开发的“无限接近电动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也将在明年导入中国市场。
未来,本田将凭借EV、混合动力、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等方面的技术实力与产品阵容,稳步向去年发布的“截至2025年在中国投放20款以上电动化车型”这一中期目标迈进。
导入第二代Honda CONNECT
除了电动化,本田也在智能互联技术方面进行了布局,以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从今年起,本田的第二代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将搭载到新产品上。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强化了实时拥堵信息等在内的导航功能,还可以根据智能语音识别进行系统控制、通过支付宝进行在线电子支付等,车主坐在车里即可轻松支付停车费。
此外,搭载了第二代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的车型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位置共享。与此同时,具备智能AI等功能的下一代系统也在加速研发中。
钟述
车展现场,本田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表示:Honda会继续以稳健的步伐,通过在电动化、ICV领域、汽车共享等富有创意的举措,为中国顾客创造出行更便捷、生活更美好的新价值,努力实现充满乐趣的“FUNTEC WORLD”。
数据显示,自本田在华启动整车生产以来,20年间已创下累计销售1000万台的成绩。2019年一季度,虽然市场整体依旧“寒冷”,但本田依旧在终端实现逆市同比增长11.4%。未来,随着新车型与新技术不断就位,本田在华还将创造更好的佳绩。
据了解,广汽本田旗下的缤智将在年内推出1.5T车型。东风本田旗下的第十代思域将于5月新增运动版,XR-V的1.5T版也将于7月登场。
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