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汽车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总营收1502.8亿元,同比增长27%,首次突破1500亿大关;归母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4%,但核心归母净利润达66.6亿元,同比激增102%,呈现翻倍增长之势。
统计数据同步显示,上半年,吉利公司累计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增速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市占率首次突破10%。其中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出口销量超18万辆表现稳定。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在行业呈现白热化竞争趋势的当下,在行业价格战硝烟未散的背景中,李书福“不建新工厂、不盲目内卷、不打价格战,并回归一个吉利”的宣言掷地有声,其这份“增利也增收”的成绩单背后,是中国汽车龙头一次深刻的战略质变。
行业篇:新能源狂飙中的吉利速度
聚焦当下车市,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全球汽车格局。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市场份额已达68.3%,6月单月占比更攀升至70.4%。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全国新能源累计销量突破527.4万辆,行业渗透率站稳50% 关口。
吉利成为这一浪潮的“旗手”。上半年总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幅47%,市占率首次突破10%。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72.5万辆,同比暴涨126%,新能源渗透率达51.5%。这一增速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推动其新能源销量排名跃居中国品牌第二位。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吉利对产业链的深度把控能力。在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价格战持续的背景下,其毛利率仅微降0.3个百分点至16.4%。通过规模效应和GEA架构车型的盈利优化,吉利在新能源占比过半的情况下守住了利润防线——这恰是许多深陷“以价换量”泥潭的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一品汽车》看来,当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新能源竞争已从“电量”转向“含金量”,吉利用102%的核心利润增长证明:规模与盈利从不是单选题。
品牌篇:多箭齐发的战略协同术
翻开吉利的品牌矩阵图,一幅层次分明的“作战梯队”清晰可见:银河系列定位主流新能源市场,成为销量结构的“新脊柱”;中国星系列涵盖星越L、星瑞、星越S,以CMA架构为基,主攻13万-18万元合资腹地;极氪则为高端纯电先锋,二季度毛利率17.3% 创历史新高。
其中,高端系列“中国星”堪称燃油与新能源双线破局的利器。星越L以2845mm超长轴距、麂皮顶棚、L2级智能驾驶等配置,在15万元级市场实现“越级对标”,上市四年年均销量超20万辆。2025年上半年该系列贡献销量超7.7万辆,其中星瑞持续月销破万,星越L未上市订单已积累3万辆。
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间的化学反应,技术层面,CMA架构覆盖沃尔沃、领克、吉利等多品牌,缩短开发周期;供应链上,联合采购降低零部件成本;市场端,领克在欧洲采用订阅制获8万会员,在科威特借分销制打入中东。这种“独立运营、底层共享”的模式,破解了通用、福特曾深陷的多品牌内耗困局。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从“多生孩子好打架”到“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吉利用技术共享的筋骨与品牌独立的个性,解开了全球车企的多品牌魔咒。
战略篇:技术输出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事实上,当多数车企仍靠卖车赚取单一利润时,吉利已悄然打开另一扇门。财报中一个关键数据被忽略,技术授权收入正成为新增长极,2021年其技术授权收入已达12.75亿元,同比增长12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呈几何级跃升。
据《一品汽车》了解,吉利当下技术输出的版图横跨四大洲,其不仅向雷诺授权混动技术打入韩国市场,更为Waymo提供电动底盘开发自动驾驶,同步还将CMA架构导入宝腾、路特斯。这种“技术换市场”的全球化策略,巧妙规避贸易壁垒。当星越L以“雷诺科雷傲”身份登陆韩国时,中国汽车完成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反哺全球的历史性逆转。
研发层面的战略定力同样惊人。上半年尽管营销费用同比增长6.4% 至83.8亿元,但费用率反而下降1个百分点。成本优化的背后是研发效率质变——吉利已成为IATF国际汽车工作组首个中国成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这条路吉利走了十二年。
在《一品汽车》看来,卖车是今天的晚餐,技术授权才是明天的种子。当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全球化才有真正的护城河。
挑战与未来:300万辆背后的攻守道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上半年战绩,吉利已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但挑战依然如影随形。其当下出口销量18.4万辆,同比下滑8%,显示海外市场波动风险,此外,银河系列占比提升使单车均价下降1.4万元,高端化需持续强化。
对此,《一品汽车》了解到,吉利应对之策已清晰浮现。在新能源领域,极氪品牌用17.3%的毛利率证明高端纯电盈利能力;传统车板块,中国星系列以“好开、好安全、好吉利”的三好价值主张固守基本盘;技术层面,通过“智能吉利2025”战略加码全栈自研生态。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看到300万辆不仅是数字刻度,更是对体系能力的终极压力测试,吉利的答卷将定义中国汽车的天花板。
写在最后:
从收购沃尔沃时外界质疑的“蛇吞象”,到如今向雷诺、Waymo输出技术;从年销几十万辆的二线品牌,到市占率超10% 的行业巨头,吉利用十五年完成了一场“学生变老师”的蜕变。
1500亿营收与102%核心利润增长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流深的质变,盈利模式从“卖车赚钱”转向“技术创收”,品牌价值从“性价比标签”升级为“全球领跑者”,竞争逻辑从“规模扩张”进化为“价值创造”。当李书福提出“一个吉利”的新主张时,那份底气与布局或许正是来自中国汽车人掌握命运主导权的自信。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