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汽车产业,政策层面动作频频。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竞争秩序。紧接着,18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座谈会,三部委领导出席,17家重点车企“一把手”参加。
值得注意的是,6月3日,三部委已经召集过17家车企负责人赴京座谈,意在纠偏行业内一段时间来频发的乱象。短短一个多月后,两次约请17家重点企业进京会谈,给外界的感觉“事情不小”。有的甚至说,上次会议(6月3日)后,乱象还没从根本上纠正,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无论什么原因,在我印象中,这是高层首次以如此密集而直接的方式介入汽车行业,关注之高,前所未有。释放出的信号极其清晰明确:要引导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是个新词。从2017年十九大第一次提出这一表述,到2022年的二十大上,旗帜鲜明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个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之一。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就曾经在寰球汽车举办的活动上表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核心,没有高质量发展,很多任务就无法完成”。
2023年,由寰球汽车举办的乌镇咖荟·汽车夜话曾围绕“新汽车高质量发展之路”展开深入探讨。当时,朱华荣、魏建军、李书福在巅峰对话中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必须要以“高质量发展姿态”做好产业表率。
呼吁汽车高质量发展,本身就说明了一段时间来汽车行业存在着与高质量发展不相符合的现象。以价格内卷为特点的汽车行业乱象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从去年开始的价格战、流量战,以及舆论场上争议不断的“造假”问题,到不久前的“反内卷”集体呼吁,再到智能驾驶引发的汽车安全问题,事实上映射出一个现实:中国汽车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小的差距,甚至已经有滑向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的趋势。这说明,所谓“高质量发展”,更多时候是一种“高频词”,但却是“低共识”。
中国汽车到了一个需要、也必须再提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了。作为中国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走出自己的风采,这个毋庸置疑。
最近参加了几个活动,给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岚图用户品牌之夜暨新Free+的预售。新汽车发展到今天,用户一直是每家企业在口头上都非常重视的维度。在造车新势力刚刚涌现的时候,不同类型的用户大会、用户之夜数不胜数,确实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树立了全新的范式。但是今天回头看,像岚图这样持续做用户之夜的,已经屈指可数,甚至留下来的只有口头上对用户的尊重了。原因大都在于产品卖得不好,财务状况吃紧。其实,岚图也处在品牌上升期,财务也并不宽裕。但它能坚持将用户活动做下去,本身就值得称赞。岚图汽车CEO卢放在发布上说,新Free+除了引入华为的全套智能化技术,最重要的改变其实是岚图“听劝”,把用户的痛点彻彻底底的改掉了。而新Free+的表现也确实令人刮目相看,预售上市仅15分钟,锁单即突破11583台。若单看数字,相较于动辄几十万订单的“流量车型”或许算不上耀眼,但结合其央企背景、上一代产品的市场基础,以及当前岚图整体经营节奏来看,这无疑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岚图正在为央企体系下的造车实践,提供一个值得观察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另一个是BMW中国文化之旅。按理说,现在的豪华车市场情况很微妙,上半年的豪华车市场中,除了雷克萨斯正增长之外,几乎没有看到销量增长的,宝马从销量上也不是很乐观。按照常理,卖得不好,预算该砍就要砍,尤其是品牌方向的支出,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但是宝马还是坚持把中国文化之旅做了下来。为什么要这么干?即将离任的华晨宝马一把手戴鹤轩博士说:“BMW中国文化之旅保护中国非遗19载,以保护中国非遗长期主义的责任担当,实现商业成功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并行不悖”。宝马是不是高质量发展的跨国车企唯一代表不敢说,但宝马却在进入中国以来,始终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一些要求。前不久,在行业纷纷响应落实“60天账期”的背景下,宝马并未作出公开表态,引发部分猜测:是不是宝马不愿承诺?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宝马多年来账期稳定执行30天,且极少延迟。这一惯例自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始终如一,这种长期稳定、契约清晰的供应链信用体系,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最具说服力的注脚。
之所以单独拎出这两个案例,是因为在当下营销逻辑被网红车企带得“比声量、抢流量、说大话”的背景下,依然有企业愿意静下心来做品牌、做用户、做长期主义的事。这种选择,显得尤为“清新”。宝马将品牌建设与企业哲学深度捆绑,岚图则坚持与用户深度互动,在纷繁复杂中走了一条更难、但也更稳的路。说到底,品牌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长期质量能力。在今天这个节点上,仍能看重品牌、尊重用户、抵住诱惑的企业,某种程度上,已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面。
回到核心问题,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究竟该怎么做?这是一个系统性课题,考核指标众多,但按照要求至少应该形成“六个有”:投资有回报、产品有保障、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对照来看,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回报遥遥无期,一些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只能被迫降价清库存,甚至有的产品被质疑是“抄袭”、“造假”,这些都是与高质量发展相悖的。中国汽车年销3000万辆,车企利润加起来却不及一家丰田,仍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的结构性难题。车企员工收入难以同步增长,内部资源浪费、加班换效率等不良的内卷风气还在延续,整个产业仍依赖大量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红利。废旧动力电池的无害化回收等环保问题也在积压……这些现象,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相距甚远。
最近我和一些行业人士交流,谈到当前汽车行业一些乱象,大家认为目前高质量发展至少要解决好“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不内卷”和“良性的国际化步伐”三个突出问题。此外还至少要厘清几个重要关系:第一,汽车产业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是典型的长期主义赛道。任何试图走捷径、靠“聪明战术”取胜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代价。既然是长期主义,就不能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能以声量大小、口号热度来评判胜负。真正的长期主义,必须建立在对用户、对社会、对环境持续负责的基础上;第二,汽车产业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而这种规律与创新并不矛盾。新汽车不意味着对旧世界的全盘推翻,产业的基本逻辑依然成立,依然要有敬畏之心。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市场——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的基本准则;第三,汽车是一项高度体系化的产业,绝非单点技术突破就能主导全局。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体系,至少要包括技术体系、服务体系、质量体系等多个支撑面,缺一不可。脱离体系的“单点爆破”,难以构成真正的产业优势。
当然,厘清方向和关系,只是第一步。即便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用户导向、全球协同等关键维度都逐步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依然难以自动达成。原因在于新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快速演化的系统,技术路线在变,竞争格局在变,概念与边界也在持续重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每遇一次混乱就靠“喊一嗓子”、临时整顿来维持秩序。
其实真正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是制度与规则,是要把市场行为纳入可预期、可执行、可持续的规范轨道。短期内,行政干预确实能够压制某些非理性行为;但要建立起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本还在于扎紧法制、制度的篱笆,让法治成为行业的共识与底线。这不是出台几个指导意见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构建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行业生态。
我曾提出过: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可能还是一个“法”的命题。任何企业、任何部门,都必须懂法、守法、依法行事。这不仅是治理方式的转型,更是市场秩序的底线。
说到底,中国汽车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高质量发展、更需要规则法制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时刻,我们呼唤高质量发展,更呼吁的是建立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法规底线,最终用“法”来规范和约束企业。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