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生效,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天内支付供应商款项。新规迅速引发行业响应。6月10日至11日,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八家主流整车企业集体发表声明,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控制在60天以内。
![]()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品牌提速付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日产欧洲供应商收到邮件通知,6月货款将推迟到8月甚至9月支付,这家日本汽车巨头的财务困境正转变为产业链上的连锁压力。
![]()
具体而言,路透社近日披露的邮件和公司文件显示,日产汽车已向英国和欧盟供应商发出请求,希望延期支付货款以缓解现金流压力。根据邮件内容,供应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接受延迟付款并获得利息补偿,要么由汇丰银行代为支付,日产后续再向银行偿还本息。
据《一品汽车》了解,这并非日产首次采取此类措施。在今年3月上一财年结束前,该公司就曾向供应商提出类似要求。财务部门一位主管在内部邮件中直言,只剩下几周时间了,急需支持。加之,此前日产高调出售公司位于日本的总部大楼,不禁让人对这家全球大型车企的前途感到唏嘘。
财务困境:日产的现金流危机
事实上,日产汽车正面临严峻的财务挑战。2024财年(截至2025年3月)财报显示,该公司净亏损高达45亿美元,销量下滑和产品线老化成为主要拖累。更令人担忧的是,日产拒绝提供2025财年的业绩预测,市场信心严重不足。
![]()
在此背景之下,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4月上任后,立即宣布了一项激进的重组计划:全球裁员15%,关闭7家工厂,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削减5000亿日元(约合247亿元人民币)成本。
而日产首席财务官杰瑞米·帕潘则在5月表示,2025年第一财季将是公司最具挑战性的时期。预计本季度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负5500亿日元(约27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3030亿日元的负值进一步恶化。
据悉,截至3月底,日产虽持有2.2万亿日元(约1090亿元人民币)现金及等价物,但本财年面临约7000亿日元(约347亿元人民币)的到期债务。三大评级机构均已将其债务评级降至 “垃圾级” ,任何进一步降级都将使融资计划复杂化。
![]()
据统计数据显示,日产全球零售量下降2.8%至334.6万辆,其核心市场全线溃败,中国下滑12.2%,日本下滑4.8%、欧洲则下滑2.9%,仅北美市场微增3.3%。值得一提的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崩塌尤为致命,其销量占比从2017年的25%跌至2024年的不足1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为填补重组窟窿,日产祭出“非典型”自救措施,出售横滨总部大楼。这栋估值超1000亿日元的地标建筑,将通过“售后回租”模式变现。
在《一品汽车》看来,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Leaf的缔造者,日产曾以“技术先锋”自居。然而,其电动化战略在近十年陷入停滞。过慢的转型节奏已然拖垮这家全球车企,出售总部与延期付款的表象之下,是这家企业意欲断臂求生实现精简盈利的体现。
中国行动:主流车企的集体承诺
正如开篇提到的,就在日产寻求延迟付款的同时,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上演截然不同的故事。《一品汽车》注意到,东风汽车在声明中强调,此举是积极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重要举措;中国一汽不仅承诺60天付款期限,还计划利用数字化云工作台,实现对合同执行、发票匹配、付款申请等全流程节点的实时监控,确保每一笔应付款项按期支付。
![]()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日产与中国车企在供应商付款政策上的差异,反映了更深层次的产业健康度对比。
付款期限的变化,表面是资金周转效率问题,实质是产业链权力结构和价值分配的重构。中国车企的集体行动代表了从规模竞争向生态竞争的转变。
![]()
东海东京情报实验室高级分析师杉浦诚司指出,日产寻求延迟付款的做法“显示出日产在融资方面面临困难。他们似乎希望尽可能推迟当前的支出”。而中国车企集体压缩账期的行动则指向了更健康的产业生态建设。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评价道:“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在全球汽车产业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日产等国际车企的困境提醒着行业:财务健康是产业链稳定的基础。日产预计通过与英国和欧盟十多家公司延长付款期限,可增加5900万欧元(约4.95亿元人民币)的自由现金流。这种短期缓解措施无法替代根本性的转型。
写在最后:
相信对日产而言,2026财年实现正自由现金流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在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电动化转型缓慢的背景下,仅靠延迟付款和裁员关厂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日产位于英国桑德兰的工厂仍在运转,但财务压力已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
全球汽车产业的分化正在加速。一边是财务压力下的收缩防守,一边是政策引导下的开放协作。当中国车企主动打破180天的行业“惯例”,建立60天的新标准,这场从付款开始改革将重构整个产业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