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副总经理薛海涛、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三位核心决策者,围绕行业关注的新能源盈利、技术突围、品牌重构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度交流。这场直面挑战的对话,不仅揭晓了这家合资巨头的“转型攻坚路线图”,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深水区的战略定力。
“盈利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卢晓谈新能源战略重构
Q:从“保量”到“重质”,上汽通用为何在2025年明确提出“新能源必须盈利”?
卢晓:过去两年我们经历了行业变革的阵痛,单纯追求销量规模反而导致经营失衡。现在我们更关注“健康度”——一季度终端销量12.9万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证明“量利平衡”模式已跑通。
新能源领域,我们不会再走“亏本卖车”的老路。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未来12个月推出6款车型,从研发初期就锁定盈利目标。这些产品不是简单的电动化改造,而是基于中国用户需求重构价值体系:比如标配新一代智能座舱、全场景辅助驾驶,用技术溢价覆盖成本。到2026年新能源销量占比50%、2027年60%,每一款都要成为“赚钱的主力”。
Q:在中美关税摩擦和自主品牌挤压下,合资企业的“生存根基”是否动摇?
卢晓:恰恰相反,上汽通用的“中国内核”正在强化。我们95%以上零部件国产化,关税影响微乎其微;股东双方在4月7日董事会上达成高度共识,续约谈判进展顺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扎根中国27年的本土化能力已成为核心优势。以前合资企业是“技术输入”,现在是“中国定义全球”——比如凯迪拉克下一代智舱和辅助驾驶系统,从需求调研到功能开发全由中国团队主导,通用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这种“反向赋能”让我们比外资品牌更懂中国,比新势力更具体系化优势。
“不堆参数堆安全,智驾的终极门槛是可靠”——薛海涛拆解产品竞争力
Q:当行业掀起“智驾平权”大战,上汽通用如何避免“内卷”?
薛海涛:智驾的本质不是参数比拼,而是“让用户敢用、能用、想用”。我们的策略是“安全打底+场景适配”:
硬件层面: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全系标配,但核心是加入“三重安全冗余”——传感器失效即时预警、电容方向盘+DMS驾驶员监测、三次报警后自动安全停车并联动安吉星。
软件层面:与Momenta合作开发中国本土化算法,比如针对城区复杂路况优化跟车逻辑,但所有功能必须通过超10万小时的实车路试,杜绝“半成品上车”。
举个例子,我们的辅助驾驶系统会实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哪怕系统正常运行,只要检测到驾驶员分心,就会逐级触发提醒,这种“保姆式保护”可能不够“炫酷”,但能真正降低事故率。
Q:别克“至境”品牌定位30万级高端市场,凭什么打动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薛海涛:高端不是价格标签,而是“可感知的价值闭环”。比如刚开启预售的GL8陆尚,作为30万级新能源MPV,我们做了三件事:
1.场景重构:针对家庭用户痛点,开发“城区纯电续航200km+长途油电混合”模式,让七座车的使用成本接近五座车;
2.体验传承:保留别克标志性的静音NVH、座椅人体工程学,同时加入车载冰箱、后排大屏等豪华配置;
3.价值保障:GL8家族连续12年稳坐MPV保值率第一,我们承诺“至境”车型三年保值率不低于65%,用体系化能力打消用户顾虑。
“把电池安全做成‘技术护城河’——曾瑜揭秘泛亚研发哲学
Q:新能源车事故频发,上汽通用的电池安全“超国标”在哪里?
曾瑜:泛亚的电池安全标准可以概括为“四个最”:
最高标准:参与制定2026年实施的新国标,将热扩散试验“不着火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2小时,而我们的内部标准是3小时;
最严检测:电芯DCR内阻100%检测下线,奥特能2.0电池进行2700V高压耐压测试(行业普遍1500V),每块电池出厂前经历360度碰撞挤压试验;
最硬核技术:独创多面水冷系统,散热能力提升130%,电芯温差控制在1℃以内,即便发生剐底,水冷管路与电池框架的融合设计也能避免穿刺;
最不计成本:宁德时代曾测算,我们的安全设计让电池成本增加50%,但换来的是别克E5累计7亿公里零自燃的纪录,这个口碑比任何营销都珍贵。
Q:“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被称为“合资技术破局利器”,它如何平衡柔性化与安全性?
曾瑜:传统车企的架构优势在于“系统性思考”。逍遥架构不是单一物理平台,而是“硬件可拓展+软件可迭代”的超级载体:
尺寸柔性:从紧凑型轿车到大型MPV,轴距可调节范围达300mm,覆盖90%的主流车型;
动力兼容:纯电、插混、增程三种动力形式共享70%的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本降低40%;
智能融合:1800+原子服务构建电子电气架构,支持“功能按需组合”,比如用户可自定义“雨天驾驶模式”,自动联动悬架软硬、空调除雾、辅助驾驶灵敏度。
简单说,友商在“卷续航、卷屏幕”时,我们在卷“架构的底层生命力”——它能让一辆车的技术生命周期延长至8年,始终跟上用户需求变化。
结语:传统车企的“反焦虑”哲学
当新势力比拼“交付速度”、外资品牌纠结“本土化深度”,上汽通用选择了一条“慢即是快”的转型之路:不盲目跟风价格战,而是用盈利模型重构商业逻辑;不堆砌硬件参数,而是将安全可靠作为技术信仰;不颠覆品牌资产,而是用“传统优势+电动创新”打造差异化标签。
三位领导反复提及的“敬畏造车”,或许正是传统车企在变革期的核心竞争力——当行业回归理性,扎实的技术积淀、严苛的质量管控、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终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底层支撑。2025年的这场对话,不仅是上汽通用的“攻坚宣言”,更向行业传递了一个信号:电动化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系统升级”,在这场长跑中,真正的胜者需要耐力,更需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