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以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杀入百米飞人决赛,尽管决赛中没能站上领奖台,但依然是我们的骄傲。
在中国汽车市场,也有一条堪称百米大赛的赛场。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直是日德系轮流坐庄,国产品牌鲜有染指前列。但现如今,终于有一款中国品牌的车型,在其中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
这条赛道,是车企必争之地——A级轿车市场。而让我们骄傲的车型,是比亚迪秦PLUS。
![]()
4月份,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达到105475辆,同比增长136.5%,持续问鼎新能源乘用车冠军。热销主力车型秦PLUS 销量20292辆,蝉联A级轿车销量榜亚军。
注意是蝉联,这说明秦PLUS的成绩并非是靠“攒”出来的,而是真实实力的体现。
![]()
苏炳添取得优异成绩,背后是正确的训练方法以及辛勤的训练。而比亚迪秦PLUS的热销,则是立身于其独有的产品力——高性价比且没有续航焦虑的新能源车。
![]()
从价格来看,丰田卡罗拉汽油版售价11.98万起,卡罗拉双擎E+版售价20.78万起。日产轩逸11.9万起,e-power混动版13.89万起。而比亚迪秦PLUS呢?秦PLUS DM-i 55KM版本11.18万起,秦PLUS EV 400KM版本纯电续航13.88万起。
对比不难发现,秦PLUS DM-i比轩逸燃油版还便宜一些,秦PLUS EV则与对手的混动版在同一价格区间。
![]()
这都不是田忌赛马了,因为比亚迪没有「劣等马」,秦PLUS DM-i依靠DM-i超级混动实现了对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等燃油车的降维打击,而秦PLUS EV则凭借电动车的优势,抢占了合资混动车型的市场,还满足了消费者的更多需求。
于我们广大消费者而言,秦PLUS这样的定价,打破了A级轿车市场的固有价格体系,非常有利于挤出合资A级车的品牌溢价“水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你没有买秦PLUS,选择了同价位的其他A级车,也已经从秦PLUS身上获益。
或许有人会说,合资卖得贵,是因为技术更强!
这话,放在十年前我会信,但在今天,观念和认知得改改了,因为以混动著称的丰田,也在和比亚迪进行技术合作了。不看别人说什么,看别人做什么——如果不是认为比亚迪的技术有利可图,丰田会找上门来?
![]()
众所周知,如今让用户对纯电车还有疑虑的,就是它的续航了。油车的最大优势是没有续航焦虑。而电车的长处,则是安静环保,外加省钱、动力强。
那在解决新能源车续航这一问题上,秦PLUS是两条腿走路,多重选择,任君挑选。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把油车和电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实现了1+1>2的效果。百公里油耗降到3.8L,一箱油能跑1245公里,还有7.3秒的百公里加速能力。各项性能之间,秦PLUS DM-i取得了最佳平衡。对于续航焦虑严重患者,它是最合适的选择。
那对一点发动机声音都不想听到、就是喜欢电动车畅快加速能力、日常充电费用低的同学,秦PLUS EV就是最好的选择。
![]()
龙颜轿跑外观,帅气十足。全系刀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高,相同电容量的情况下,实际续航里程能跑得更远。而且因为刀片电池的优势,秦PLUS EV可以做到600公里的超长电动续航,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跑1000公里以内的长途,中途充一次电就够了,续航焦虑也并不存在。
再加上它即便是13.88万起的最低配豪华型,被动安全也给配齐,10.1英寸多媒体中控大屏、蓝牙/NFC钥匙、LED大灯等等配置都安排上。若还拿轩逸e-Power混动13.89万的起售版本相比,它配置显然高、纯电(现在的锂电池成本有多贵,大家都知道),价格还「羞辱」性的便宜100块钱。
这妥妥的都是降维打击。
所以说啊,秦PLUS上市一年,销量就超过26万辆,看似是逆流而上,实则是实力所致。
专注新能源车赢得的品质口碑
秦PLUS能够立足并蝉联A级轿车细分市场的亚军位置,是比亚迪长期专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回报,同时我想说的是,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这更是里程碑式意义:继SUV市场崛起之后,轿车市场也终于要回到我们自己的手中了。
这几年,身处山东的我,每次在听到路人讨论新能源车,必提到比亚迪。开车在路上,秦PLUS、汉EV等车型,也随处可见。彼时我就在想,比亚迪埋头苦干了这么多年,走过那么多坎坎坷坷,终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获得了认可,它该到爆发的时刻了。
![]()
所以,看到比亚迪在今年4月单月的新能源车销量再次超过10万辆、秦PLUS超过2万辆时,我其实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这难道不是比亚迪应该取得的成绩吗?
不久前,比亚迪宣布停产纯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从某方面来说,这可看做是比亚迪更深入「专注」新能源的宣言,是面向新时代而勇于自我革命、打破发展惯性的坚毅之举。当其在战略与战术上都走对了,而且再坚持走下去,那么比亚迪自然不愁没有好前途。
结语
强人之所以强,在于方法正确、目标坚定、持之以恒。如果不长期关注汽车行业,对于秦PLUS的热销或许有些意外,但若身处行业内,就会觉得顺理成章。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俗话,坚持了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