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万没想到,万里之外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却为全球汽车产业再次带来不确定因素。
受事件升级影响,包括大众、雷诺等汽车企业,因乌克兰或俄罗斯工厂零部件短缺、物流中断而令运营备受影响,国内芯片产业及出口也受到波及。
不过,风险也带来机遇。有观察人士认为,部分欧美日韩车企因多国对俄罗斯发起“史上最严厉制裁”,业务受到较大影响,而原本在当地有一定用户基础的中国汽车品牌反而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跨国模式”还行得通吗?
过去两年,汽车产业一直为“缺芯”而焦头烂额,没想到的是,刚有所缓解的局势再度蒙上了阴影。
氖气在芯片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而乌克兰是氖气的主要出口国,全球将近70%的高纯氖气均来自乌克兰。
据市场调研公司集邦咨询分析,俄乌冲突加剧可能扰乱氖气供应,但从短期看不会造成全球芯片生产彻底瘫痪。但国际市场氖气供应减少,可能会导致氖气价格上涨,进而令芯片制造成本增加。
![]()
就在2月28日这天,大众汽车的茨维考工厂以及德累斯顿玻璃工厂的产线工人休了一天假,原因是乌克兰汽车线束供应商已经中断供货。作为欧盟的邻居,乌克兰境内有多家跨国车企,对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不只是大众汽车,雷诺汽车在俄罗斯也设有工厂,因零部件短缺、物流中断,这些工厂的运营都受到影响。
最尴尬的是福特,在俄罗斯有三家工厂,而在全球两大军事巨头的较量中,不得不牺牲掉自身利益,表示将遵守任何有关贸易制裁的法律。目前,美国已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全面的出口限制。
作为全球布局最深的产业链之一,这几年车企遭遇的动荡实在数不胜数。这也让外界感到忧心,全球化这条路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在广度、深度上“放心”布局?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仿照美国“制造业回流”那样,尽可能在本土实现全供应链布局?
冲突会引发行业“海啸”?
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就能让世界的另一端带来海啸。别以为战争距离你很遥远,受到冲击的不只是跨国企业,也波及到一些国内企业。
在全球化产业链布局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上周,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在接待来访媒体时就透露,俄乌局势突然升级后,已影响到部分物料的供应,制造芯片的核心原材料就有一部分来自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他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芯片供应可能会再度紧张,虽然蜂巢能源已经积极应对成本上涨的问题,但对整个汽车行业会带来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
![]()
那么,如果战事持续升级,行业会出现哪些“后遗症”呢?对普通消费者来讲,战争势必导致全球油价的飙升,燃油车的用车成本也会大幅上涨。或许这将成为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次“转机”,进一步刺激消费者选择用车成本更低、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
机遇隐藏在风险中?
任何事情都如硬币的两面,有危就有机,主要看车企如何“逢凶化吉”。
已经发起对俄罗斯制裁的国家,其产品出口已经不现实了。例如,有媒体报道,通用汽车将暂停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而通用汽车出口至俄罗斯的新车主要来自北美和韩国工厂。沃尔沃汽车也宣布,将停止向俄罗斯市场出口车辆,何时放开另行通知。
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市场将空出一部分。那么,谁来填补这部分市场份额呢?
![]()
俄罗斯已是中国第三大汽车出口目的地,2021年出口12.3万辆,出口额达19.7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市场为奇瑞贡献了超过一成的海外销售,以瑞虎7 Pro为例, 2021年在俄罗斯销售了14112辆,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车型。
同样,在乌克兰,今年1月,奇瑞Tiggo-2和奇瑞Tiggo-4两款车型,分别挤进乌克兰车型零售销量排行榜的第4名和第9名。此外,在当地销售的自主品牌还包括吉利、长城、比亚迪、江淮等。
长城汽车早在2019年,就在俄罗斯图拉工厂投产,投资金额5亿美元,规划年产能15万辆。“目前对乌克兰出口业务会有一些影响”,长城汽车证券部对外表示,“俄罗斯工厂的生产与销售不会受到影响。而乌克兰的影响也是短暂的,长期不会受到影响。”
爱点评
![]()
考虑到美欧已威胁将俄罗斯彻底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未来中国对俄的出口仍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不过,汽车分析师刘昊分析表示,风险也带来了机遇,部分欧美日韩车企在俄乌或将受到较大影响,原本在当地有一定用户基础的中国汽车品牌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他表示,从短期看,俄乌冲突对供应链、运输、汇率方面都有不利影响,但长期来看可能是个机会。
面对当下的状况,车企更应该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寻找替代的供应链,以保障车厂的交付速度,特别是电动汽车市场正逢发展的关键期。另一方面,对全球汽车链的恢复进行整体布局,而这方面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