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缺芯”问题始终如影随形,还要手忙脚乱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一年,汽车产业“太难了”。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越是剧变、洗牌的时代,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一跃而上。今年,我们也看到,自主品牌逆势上扬,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市”最终走向“市场市”,自动驾驶、AI、5G、AR等技术,让车辆更智能更安全。
盘点2021,知得失,明方向;在这个温暖的冬日里,我们一起奔赴2022,惟愿明天会更好。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年的汽车行业,始终在跌宕起伏中前行,经历也堪称特别折腾。
最无解的是“缺芯”。去年疫情发生,各大主机厂对电子行业的发展持不乐观的评估,主动减产芯片产能,导致疫情期间芯片企业开工率不高,没有做好扩产计划。
相比之下,“宅经济”之下,消费类电子需求回升挤占产能,汽车芯片需求预估不足,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增加和手机从4G向5G切换又引发用芯量大幅度增长。
萨瑞火灾、美国雪灾以及台积电缺水等天灾加剧了短缺。一旦开始缺货,恐慌性备货、中间商囤货,均造成了下游中小企业的严重缺货,也间接造成资源不能合理配置。解决缺芯的问题,已经成为主机厂的“一把手”工程。
围绕缺芯,甚至上演了一众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欧拉汽车被指责偷工减料、货不对板;相比欧拉的遮遮掩掩,理想汽车还算“坦诚”,开创了“先交付后补装”的行业先河。
芯片只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一个缩影。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对汽车行业的营收和利润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以至于一些国内整车厂商成本上升达30%左右。就连成本控制标杆的特斯拉,也一度在全球范围进行多达5次调价。国内大多数汽车厂商其实也默默将价格上调了,只不过不是这么粗暴,而是体现在让利幅度减少了。
提车加价、延迟交付……对不少忍住钱包的消费者来说,已经把购车计划顺延至2022年,也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2021年,汽车行业依旧是“外面的人看城里”。造车热尽管经历了2019年、2020年资本的沉浮,但2021年再次热了起来。
先是百度正式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科技行业,百度不是孤军奋战,包括富士康、小米科技等,也纷纷高调宣布造车。
百度的焦虑并不难理解。早些年在自动驾驶领域建立起来的优势,转眼就被主机厂轻松获取,眼看合作伙伴一个一个单飞,那还不着急?于是自己撸起袖子干。
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暗中较量,究其原因是那句颇具争议的“灵魂论”。当软件在汽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科技企业入侵“汽车圈”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车企怎么甘心将核心资源拱手相让?围绕汽车智能网联领域的战略布局已悄然展开。
华为一边极力解释自己“不造车”,另一边却又强调“每一个汽车核心部件都做了”。近日,华为与小康合作的首款鸿蒙汽车“AITO问界M5”高调问世,但事实是,今年前11个月,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只卖出7000辆,这个数据且不与传统车企来比较,单就“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也够不上人家一个月的销量。
小厂“带”不动,大厂又不让“带”,并非只是华为才有这样的尴尬,其实,不少科技企业都被迫走上了“造车”之路。比如,百度、小米、富士康等头部科技企业。
跨界造车可不是“买买买”那么简单。比如恒大,一路高调造车后,还未上市一款新车,就遭遇了滑铁卢。
近年来,跨界造车一直是前仆后继。五粮液投资37亿元新建凯翼宜宾智慧工厂;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发布创维汽车品牌,并愿意“再奋斗三十年”。成功或许已经不重要,总之,众人拾柴火焰高,新能源汽车还远远没有到饱和的地步。现在智能汽车风头正盛,站在“风口”搏一搏也未尝不可。
这一年,很多事儿都出乎预料。比如,芯片短缺影响全球汽车市场供应,但自主品牌因拥有完整产业链优势,迎来了正向增长。
位于自主“第一阵营”的长安汽车,在各细分市场“全面开花”,1—11月整体销量达到2122511辆,同比增长17.7%,已经提前超越去年全年销量。再加上高端品牌阿维塔的独立,UNI序列“KTV产品矩阵”的亮相,品牌向上“摸高”迎来了质的飞跃。
2021也是自主品牌主动出击的一年。就说上个月的广州车展上,长城汽车高举高打,分布在不同展位的六大品牌同时进行重磅发布,让人大开眼界。
截至目前,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高达46.3%,同比增长6.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了新能源车的“助攻”。截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高达12.7%,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三位数增长的细分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610万辆,同比增长3.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不可否认,在自主创新意识下,自主品牌的技术实力突飞猛进。随着自主高端核心技术的突破,加上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弯道超车”,许多自主车型不仅有“好看的皮囊”,更以“有趣的灵魂”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与国产汽车高歌猛进相对应的则是,合资品牌有点落寞。11月份,主流合资品牌仅销售新车78万辆(不包含豪华品牌),同比下跌23%,远远超过市场平均跌幅,成为车市下跌的主力。具体来看,德系、美系和日系全部下跌,韩系更是跌得惨烈。
12月22日,一则公告显示,原本由东风、悦达、起亚三方持股的东风悦达起亚,将变为悦达和起亚两方持股。二十年的联姻被东风无情“抛弃”。今年1-10月,公司实现营收124.8亿元,净利润亏损26.12亿元。
无独有偶,今年8月,一汽马自达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马自达、长安和一汽合资打造的新长安马自达终于统一了马自达在华的业务。
在豪华车“下压”与自主品牌“上攻”的市场竞争中,合资品牌的发展处于“尴尬之地”。随着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合资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主力阵地快速萎缩,中高端高利润车型的市场也遭遇严重冲击。
今年汽车维权的话题依然不少。先是2021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宝马4S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违规收集顾客信息,让数据滥用与信息安全问题首次引起用户的关注。
但“前车之鉴”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上海小鹏汽车被罚款10万元也是因为购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设备22台,并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1623张。小鹏一再辩称搜集的是“客流到访量等非个人关联的数字数据”,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留下的都是“人脸”数据?
而最轰动业内的维权事件当属特斯拉“车顶维权”案。维权女车主对特斯拉刹车系统的质疑,引发了大家对特斯拉“店大欺客”的讨伐,也首次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展开讨论。
同样,另一起未了案也牵动着外界的关注,那就是蔚来汽车“自动驾驶致死案”。没事的时候是自动驾驶,出事了就是辅助自动驾驶,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一条鲜活生命就这样没了。责任方该是驾驶者,还是夸大宣传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这引起了外界对科技伦理的思考,自动驾驶到底成不成熟,我们该不该让自动驾驶上路?
人脸收集、刹车失灵、辅助驾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爆发、产业进程加剧,新的投诉不断增长。不是自动驾驶技术到了该反思的时刻,而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过度炒作夸大,将自动驾驶吹得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