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无论是燃油车领域还是新能源车领域,都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各大车企眼中的大蛋糕,无论如何都要吃上一口。
可以发现,在不少汽车巨头的战略规划、产品布局中,中国市场始终占领重要高地。像大众集团CEO迪斯就数次在公开场合说,“中国是大众的第二故乡”;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曾言:“中国市场为宝马集团带来一线希望”......
然而,有一小部分车企并不是这么想,它们并不愿意为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让步,说得更直白一些,它们并不肯向中国市场低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车企过得如何?
铃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铃木应该是很多人的时代记忆,奥拓、雨燕、北斗星等也曾是一代人的dream car。那个时候消费水平普遍不高,有四轮车开就很不错了,哪还会提什么要求啊?于是便宜、省油、可靠的铃木小车就打开了市场,风靡一时。
![]()
但当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上来后,对于车的选择标准也更加明细化,要空间大的、坐起来舒服的、动力强的、看起来有排面的等等,这个时候铃木就不太符合消费者的刚需了。如果铃木这个时候适时而变的话,凭借它的口碑和受众基础,哪里会沦落到退出中国市场呢?可是,铃木个性倔强,将“小车”深深镌刻在其品牌血液之中,不愿做出任何改变。
![]()
后来铃木离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远,在2018年退出了中国市场。此后它在印度、东南亚市场继续推行小车战略,而这些地方的汽车市场发展程度和中国早期差不多,因此铃木卖得还不错,也许它内心是这样想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我改变?没门!
此前长安铃木还留有两座工厂,年产能能达到35万,目前两座工厂已经被长安汽车用于扩展生产线,铃木在中国的痕迹,算是抹平了。
![]()
马自达:天性固执爱小众
很多品牌都是希望自家的销量能够多点,再多点,而马自达不是这样想的,它认为全世界只要有2%的人认可它就够了,多的也不需要,十足的个性。
![]()
由于不以销量增长为主要目的,因此马自达在产品布局上全由自己的性子来,专注于操控乐趣。有一说一,马自达在操控方面确实有很深的造诣,“东瀛宝马”的称号也不是虚的。但是在消费者的家用需求上,如空间宽敞、智能科技、驾乘舒适等方面,马自达丝毫不肯下功夫,也因为这样,很多消费者在理性分析后都会将马自达的车型排除掉,选择一款更为全面、家用的产品,马自达在华销量亦逐年下滑。
![]()
或许是销量低于马自达官方预期或是出于其他考量,一汽马自达在今年解体,相关业务、渠道并入长安马自达。合二为一对于马自达来说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会成功,比如说品牌旗下首款纯电车型CX-30 EV,仅是油改电,续航、产品力等方面毫无优势,国产纯电随便一款都能秒它,由于目前马自达在纯电领域没有有力的技术支撑,面对更加明朗的纯电时代,它能否站稳脚跟真的很难说。
![]()
雷克萨斯:越骂卖得越好的加价机器
和前面的马自达、铃木命运不一样,不低头的雷克萨斯混得风生水起,即使是车市寒冬,照样加价,买单的人还是很多。
![]()
在中国汽车市场,恐怕没有一个品牌像雷克萨斯这样,二线的身段,玩出了一线的姿态,价格坚挺、终端加价不说,官方时不时还要涨涨价,出现负面事故了,从来不会第一时间回复。更过分的是,同样是雷克萨斯ES,在进行主动刹车测试时,欧版、日版都可以刹得住车,偏偏引进国内的版本刹不住,谁知道雷克萨斯是不是披着纯进口的外衣做些不可告人的小动作。
饶是如此,中国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大概这就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吧。
![]()
写在最后
大家可能会好奇,都是不妥协的姿态,为何铃木、马自达、雷克萨斯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呢?个人认为,铃木综合产品力太弱,廉价感太强,有很多替代品,马自达与消费者的家用需求相悖,喜欢它的都是冲着情怀或着操控去的,而这部分群体终归是少数;雷克萨斯站位更高,它是高端品牌,又有纯进口身份,加上营销做得好,与用户消费需求升级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但是雷克萨斯也危机重重,它的技术来源全部依靠丰田,而丰田在新能源领域与智能化领域并不出色,如果丰田顶不住了,雷克萨斯还要啥叫嚣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