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几个字拆开了大家都认识,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连我一下子都搞不懂了。
简单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类似于金融市场的产物,其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减排,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之前,该机制就已经经历了10年左右的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
为什么碳排放权还能被交易?
政府会根据规则给不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分配每年的排放配额,如果政府给的这部分配额用完了,那么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相应的排放额度;反之同理,如果政府给的配额企业没用完,那么没用完的额度也可以拿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卖。
说白了,政府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去规范和调控碳排放。有了这个规范,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一定压力巨大,它势必会通过产业转型、技术优化等方式减排,不然向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指标,也是一项不小的成本支出,而对于已经做了升级优化的企业,多余的排放指标能够卖钱变成利润增收的一部分,何乐而不为?商人逐利,久而久之,各个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减少成本,增收增利,在这个过程中,碳排放量就渐渐地减少了。这项机制其实不是我国独创,国外早就这么干了,而且效果也很不错,因此这也是一种借鉴。
![]()
再者,这个交易市场有多大?
根据我国发改委的初步统计,每年的碳排放权交易量可以达到30-40亿吨,如果仅以现货交易去计算,交易金额每年就有80亿元的规模。这仅仅是现货交易,如果后面衍生出类似股票市场期货之类的交易产品,那想象空间,至少是现在规模十倍之多。
发现没有,讲着讲着,竟然给大家讲出了一条生财之道。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到了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了。既然是一条生财之道,那么对于车企们来讲,卖积分是不是比卖车更挣钱?
![]()
巧的是,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的前一天,四部委(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公告》。
截至目前,在总共137家境内外的车企中,仅有44 家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而有93 家企业未达标。直接看重点,排在“2020年度新能源积分榜”前10的企业分别是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重庆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
![]()
以特斯拉为例,目前它以860358的积分居首,如果按照目前市面上每分3000元的价格来算,特斯拉的这些积分目前价值24亿元。对于特斯拉而言,这24亿元意味着什么呢?
2020年特斯拉汽车业务的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6.70亿人民币。这24亿元相当于特斯拉净利的一半还多,换句话说,特斯拉躺平不动半年,就可以赚24亿元!
而且国内积分的价格目前来看,还要涨。
![]()
排在前十的这些车企暂时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未达标的车企就有的愁喽。无论是受处罚,还是买积分,都是一笔数额不小的成本支出,这对于处于车市寒冬的车企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
所以你看,卖积分真的比卖车还赚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碳积分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出现,都是为了倒逼企业成长,为了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措施出台,不管是车企还是其他行业的公司,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