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话,在造车领域同样适用。
![]()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市场不断扩张,一方面,各大巨头车企纷纷加快电气化进程;另一方面,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也在不断扩大自身在新能源市场份额,并且已经小有成绩。
这种背景下,“弯道超车”成了不少跨界行业的信仰。而这种信仰,也让大批类似于赛麟、博郡、前途等自信入局的新势力品牌还未出世就已经被淘汰。
即便如此,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来说,2021年的关键词依旧是“互联网造车”。从今年年初开始,阿里、百度、字节跳动、华为……互联网领域大佬,纷纷高调入局汽车行业。而这股造车风,同时还在刺激着更多互联网行业中人以及行业外人的神经。
![]()
我们将今年,跨行入局造车领域的企业做了不完全统计,从行业属性看,互联网“造车”确实成了一种趋势,但彼此切入点却不尽相同。比如华为、oppo、360属于帮助车企造车、提供科技智能网联等服务,官方定位就是“做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而百度、滴滴、字节跳动则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动驾驶领域;小米以及百度则是想要成为扎实的造车一族。
而这种现象形成的背后,与智能电动汽车趋势密不可分。
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以纯电动为代表的新能源车汽车,依托汽车上下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对造车技术门槛也大大降低。新能源出行方式,将未来汽车定义为智能电动汽车。
而互联网企业手头最大的的筹码就是用户+智能技术优势。相较于其他行业,小米可以应用自己擅长的软硬件生态融合;百度可以在自动驾驶、软件生态上发挥自身软件优势……
这些优势也为科技大厂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入场卷。
![]()
另外,新能源汽车公司上市后的股价与市值翻倍也是吸引大佬纷纷转向造车的重要原因。就以2020年造车去新势力市值为例,特斯拉独家股价上涨695%,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达到6300亿美元;蔚来股价涨幅最高达14倍;理想、小鹏也统统实现市值大涨,甚至超越百年老牌传统车企。
![]()
这种现象,在传统车企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新能源趋势促使下的市值大涨,确实诱惑满满。
诱惑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众多新势力造车只是在为自己圆梦,但想要真的站稳脚跟,造出大众认可的产品,并不容易。
比如,在蔚来、理想、小鹏汽车还未被大众熟知之前,奥克斯、创维、春兰就已经提前涉足新能源市场,再比如戴森、格力等巨头家电企业,都已经交了不及格造车试卷,纷纷宣布终止造车计划。
![]()
就连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曾表示:“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入局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实力,还需要他们具备很强的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
这时候,站在舞台聚光灯下的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关于这次决定,接下来我将会押上前半生所积攒的全部声誉和成就,来为小米汽车而战!”
![]()
两个月后,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同样走到台前:“坚持为人民造车!我不愿意,在这个有巨大机会改变中国的时候,袖手旁观。”
![]()
可以说,企业家的造车梦,挺好实现的。但是能否造出大众真正需求和信任的车,真的是两码事。
国务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135年)》中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会达到汽车新车销量20%左右。业内人士预测,截至2035年,纯电动市场将达到400万辆。
如此庞大市场份额诱惑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各行各业想要挤进来,试图分一块蛋糕。但最终,市场格局如何划分,还是要看真本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