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市场掀起议论狂潮的CIR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在去年中旬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2018年第二批测评车型通告》,这第二批所涉及的被测车辆为以下十辆。
在这十辆车中国产品牌占据了一半席位,车型分类上则是七辆SUV,两辆轿车,一辆MPV,这批车型碰撞测试的成绩暂未公布,外界也不太好猜测,不过CIRI的第一批碰撞测试可是给了我们很大惊喜(吓),想来这第二批也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无聊”吧?
也许大家都快忘记了这CIRI到底是什么东西了?那我提几个关键词帮助你们回忆一下:“思域B柱断裂”、“途观L碰撞测试差评”!如何?现在是不是稍稍回忆起来点了?这两台车在2018年可谓是“一撞而红”呢!
思域在侧面碰撞测试中B柱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出现断裂。
![同是中国车 为何卖给美国的更安全?]()
途观L在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获得了最差的P等级
本来都已忘了这茬,这不是快过年了嘛,一朋友在外工作多年,此次回家被七大姨八大姑不停安排着相亲,身心俱疲地奔赴在不同餐厅、奶茶店、咖啡厅的他终于受不了想到了要买一台汽车来代步,于是从不关注汽车的他疯狂恶补车型知识,但凡自己所关注的车型有何风吹草动都会去一探到底,好巧不巧的是CIRI第一批测试车型中正有他所看关注的昂科威,碰撞成绩发布不久他就跑来询问我为何中美成绩差异那么大?要知道昂科威可都是在中国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厂房,同一条生产线(但愿如此)诞生的呀?
翻看碰撞测试的成绩我们发现,虽然昂科威的最终成绩仍是“及格”,但在更为严格的美国IIHS碰撞测试标准下获得可全部是“优秀”,如果说思域和途观L没有获得优秀的成绩是归罪于国产化,因为国内生产可能遇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品质不过关,又或者是为了终端售价的下降,不惜用稍次的材料来降低成本的话,全部国内生产再返销美国市场的昂科威又如何解释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四年之前那场日本抢购马桶圈的全民狂潮,去日本旅游购买各种家电电子产品似乎成了一种国人的时尚。
记得在一则新闻中报道,一位家住浙江省慈溪市的宋先生几经周折,千里迢迢从日本背回来一个智能马桶圈,据他所言买马桶盖时人非常很多,自己差点没买到。
据了解,购买高峰的时候日本商场在一个小时内能卖掉将近50只马桶盖,其中大部分的购买者都是中国游客,甚至出现一个人购买三到四只的情况。
宋先生表示到家准备拆开安装时赫然发现马桶圈的背面清晰的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继续翻看产地竟然就在自家附近的杭州...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2015年该品牌马桶圈共销售了25万只,光双十一就卖出去了近两万只,这惊人销量的背后原因,莫不是日本买的马桶圈质量更胜一筹?
恐怕还真是,不少在日本商场里排着长龙的待购者是知道这玩意儿是祖国生产的,而且也深知因为日本关税的原因,在这里买一来二去没准还比国内卖得贵,即便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却仍旧在排队购买,只因为一个原因:他们认为出口的质量更好,因为要想打入海外市场必须符合该国的进口标准,自然不管在用料还是品控上都更加精益求精,就跟国内不少厂家自己宣传的“出口品质”一个意思。这番听罢,若有所思。
可能年纪稍大一些的朋友听过一个词叫“出口转内销”,大概在1970至1990年初,中国市场上会出现一批打着“出口转内销”标签的商品,一旦上市转瞬之间就被一扫而光,原因无它就是因为质量好。
国内的生鲜市场经常有上新闻,曝光某某品牌质量不合格,不是这超标就是那超标的,仅仅是因为这些商家没有良心,贩售不合格生鲜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吗?并不是,是国内执行的标准制订得太低了!国标作为一个国家制定的基本底限,在这之上还有省级标准、市级标准乃至行业标准,这也造成了同一类商品在执行更高市级标准的城市中的质量远比另一些仅执行国家最低标准的城市中的要好得多!
同样是生鲜,有一种叫“供港生鲜”的类别中,抽检合格率却达到了99.999%!
从“供港生鲜”的事实证明,我们明明可以做到、明明可以做好,却在某些领域放任着监管、忽略着秩序。
一切内外有别的“货物”,多在于监管之严苛,然后生产者心存戒律,良性循环之后,就成了毋庸操心的惯例。只有在持续、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下,压力才能传递为保障质量安全的动力。
![同是中国车 为何卖给美国的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