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都是存在疑虑的
但聪(ji)明(zei)的车企
往往通过更丰富的配置
更夸张、更显高级的内外装饰
掩盖了这个问题
如果只从表面上去对比
国产车型空间更大,配置更高
你能找出的实锤也就是拆开内饰板
发现人家用了点“黑心棉”
或者是“劣质沥青减震片”啥的
虽然有点恶心
但谁让中国消费者根本不在乎这些呢
安全上有没有减配?
但如果说到安全
你敢说不在乎
对于车企在安全上是否减配
这个有理由怀疑,但无法证实
安全测试专业性很高
唯一发布数据的C-NCAP又因为
碰撞测试标准低
或者是可能充值的原因而不被信任
即便是没有猫腻
如果合资车企按照C-NCAP较低
的碰撞标准“精准”减配
你还真是一点脾气没有
而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
因为中保研来了
中保研是个啥?
这是一家由8家保险公司
参与出资成立的测试机构
测试主要为保险公司服务
因为利益上和车企不再有瓜葛
甚至为了减少车险的赔付
有动力督促车企把汽车造的更安全
可以看做是车企的对手盘
其测试标准也基本照搬严苛的
美国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IIHS用不断创新的,苛刻的碰撞测试
把一干大小车企都虐到哭
所以
中保研的数据无疑更有公信力
在2018年的9月份
中保研开始了第一批车型的碰撞测试
但当时并没有公布最终的测试结果
从率先公布的照片看
“被撞断B柱的思域”就已经够震撼了
第一批最终结果出炉
而最近
中保研正式公布了2018年
第一批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试车型
全部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用G(优秀)、A(良好)
M(一般)、P(较差)做四挡评价
整体上分为三大项
车内乘员、车外行人和辅助安全
总体成绩如下所示
在这三大项上都拿了优秀(G)的有三款车型
分别是领克01、丰田凯美瑞
而在最为关注的车内乘员安全方面
评分良好(A)的有
昂科威、迈腾、魏派VV5和宝马318i
途观L、思域和雷诺科雷傲
仅获得一般(M)的评价
宝骏510则为较差(P)评价
而途观、宝马3系、昂科威在美国IIHS的
车内乘员安全评分均为G
其中宝马3系还获得了
2018年最佳安全车型的称号
而国产后,安全性的下降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
车企可能会把这个归咎于“加长”
但“加长”后就“活该”不安全吗
一项数据,让减配大白天下
如果你觉得这个对比还不够具体,
那下面我们就拿一项很有说服力的
细分项出来比比看,用数据说话
之前也说到过
中保研的测试照搬了IIHS的标准
其中有一项“车顶静态压力测试”
同样是借鉴IIHS的车顶强度测试方法
这项测试成绩也被单独公布
车顶强度与车辆翻滚安全性息息相关
此外支撑的A柱B柱同样也会影响
正面与侧面碰撞安全性
但这项测试是在C-NCAP中没有的
所以,车企是有可能在上面玩“减配”的
测试的十二款车中
表现最好的是奔驰C级
峰值载荷达到了94379牛顿
而宝骏510和科雷傲都只获得“一般”评价
峰值载荷分别为33686N和40011N
长城的VV5表现也很一般
作为新兴的“自主豪华品牌”
和领克01的差距是明显的
能够承受超过9万牛顿压力的
只有奔驰C级别和丰田凯美瑞
而同为B级车的大众迈腾只有7.1万牛顿
中美测试对比,数据触目惊心
再用中美车型对比来看看
广汽丰田凯美瑞的车顶强度(9万牛)
表现居然超过了北美版凯美瑞(8.93万牛)
堪称神奇
别克昂科威同样表现不佳
国产昂科威的测试成绩为6.78万牛
而北美版昂科威成绩为8.39万牛
国产版只有北美版的80%
更尴尬的是
昂科威的北美版和国产版都是中国生产
北美版出口至美国市场
一个工厂,甚至一条生产线
生产两种不同规格的昂科威
这个脸打的就有点疼了吧
最后看看“神车”大众途观L
国产版途观L的测试成绩为6.79万牛
而北美版Tiguan的成绩为8.32万牛
国产版只有北美版强度的81.6%
虽然国产后有加长
但加长并不能成为降低强度的理由吧
减配,到底减在哪里了?
影响车身强度的因素很多
是否有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
是否采用强度足够的钢板
冲压和焊接的工艺是否够先进
都会对最终的车身强度有影响
而车身架构设计在开发环节基本会锁定
后续再减配的可能性不大
而更换成强度更低或者更细的钢板
倒是有可能的
也可以省下来不少的成本
是否是这样呢
这就不得而知了
车企心中应该有数吧
国内车市已经“入冬”
价格战打的异常惨烈
而资本家是不会做慈善的
降下去的价格可能会在成本上“减回来”
所以,买车也不能一味贪便宜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最后
还是选那些“良心”卖家吧
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