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当有一家科技公司或者是其他公司跨界进入造车赛道的时候,在坊间必定会是一件大新闻,并且还会有许多看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不缺乏“它懂造车吗?”“造车水很深,不是谁都能成功的。”“感觉又是PPT造车无疑”等言论。
![]()
但是到了近两年,坊间看客对待造车新势力的态度有所改观,尤其是今年,许多知名公司跨界驶入造车赛道,其中包括恒大集团、百度、小米以及滴滴等公司。最近,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在率领团队筹备造车计划。
![]()
如今坊间看客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他们已经没有前几年那种惊讶,大概是因为汽车“新四化”潮流的原因,大家都觉得科技公司驶入造车赛道是必然的事情;同时看客们也好奇,接下来入场造车的将会是哪家科技公司呢?是TCL,是腾讯,还是搜狐呢?不过很可惜,这三家科技公司都先后发文称“不造车”。
现在,科技公司驶入造车赛道就意味着加速“新四化”的普及,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难题,即汽车专业人才有限,而经验丰富的智能汽车人才更少(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传统车企和原有造车新势力的阵营中,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造车行业,它们需要招聘大量智能汽车经验丰富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它们要进入抢人大战,从而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
![]()
据了解,集度汽车计划到年底将团队扩大达到1000到1500人,但目前该团队只有100人,并且该汽车CEO夏一平表示,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天花12个小时来面试,但还是很难招到相关专业的人才。
相比于集度汽车,滴滴的动作要更加早一些,据滴滴造车候选人透露他在今年春节过后就收到招聘电话。这就意味着滴滴在去年就开始着手招聘事宜,它的造车计划并不是跟随科技公司的潮流,而是在计划之中。
同时,滴滴在今年3月份就放出了很多岗位,大部分是D8-D10的人,并且滴滴开出的普遍薪资涨幅在30%-50%左右,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涨幅,就以智能汽车优秀的人才为例,其他造车新势力提供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左右,如果他们加入了滴滴造车,那么他们的月薪都可以超过2万。
![]()
除此之外,滴滴造车给顶级人才的待遇更加大气,该公司能为传统车企副总级别的人才开出200万的待遇,而目前在传统车企中,该类人才的待遇大多是60万-80万左右的年薪。相比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滴滴造车显得更加财大气粗以及慷慨,但有滴滴的猎头透露,该公司比较挑剔,还没有选到合适的人才。小编觉得滴滴这个操作并没有问题,宁缺毋滥,它需要合适的人才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这样才能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比于滴滴这样锋芒毕露,并大张旗鼓地抢人,小米就显得比较低调。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目前的战略是自己先建立高管团队,同时组建一个招聘团队,主要由内部智能家居组的 HR和外部猎头组成,他们各司其职,外部猎头帮助小米寻找智能汽车方面的人才,内部 HR从其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这样分工协作,能快速组建团队。
![]()
这都是一个团队从零到一的过程,集度汽车、小米以及滴滴等公司在此次抢人大战中各显神通,同时,上文说过它们在抢人过程中会打破人才平衡,这意味着如今传统车企和其他造车新势力要保持着时刻警惕,防止它们来自己内部挖人。
不过,头部造车新势力以及头部自主品牌还好,这些公司并不担心科技公司来挖人,因为它们内部有一些高管拥有有限权或者股权;对于另外一部分优秀人才来讲,他们已经在现岗位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如果去了新的公司就意味着要从零开始,还要贡献出所有的技能,他们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
![]()
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零跑、哪吒等造车新势力来讲,它们如今的处境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挖空人才。尽管它们目前在纯电动市场上有着不错的上升趋势,以及它们正在寻求机会融资并冲击科创板,但这都不是它们能留下优秀人才的优势,它们能在之前的“大混战”中活下来已经是耗尽家底,再加上自己的财力并不能跟如今入场的科技公司相比拟,并且科技公司能给出更好的待遇和更大的平台,优秀人才被挖走并不奇怪,大概是应了那句“我本不想答应,但它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不过,处在第二阶段的造车新势力仅仅是担心而已,它们也有自己的策略,既然它们打不过,那就“加入”这些入场造车的科技公司,注意这里说的加入并不是成为其子公司,而是加入到抢人、招人的行列中,它们的优势在于比新入场的科技公司更加有造车方面的经验,并且比其更加成熟,应该能吸引一些求稳的优秀人才。
百姓评车
新入场造车的科技公司抢人进入了白热化,它们知道谁先组建成完整的造车团队才能占据先人一步的优势,提前发布产品以及占据市场。同时,在新造车抢人大战中暴露了一个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短板,那就是这方面的人才紧缺,并不能满足各个科技公司造车团队的数量要求,这意味着哪个科技公司能率先抢人成功,并提前一步量产出优秀的智能产品,那就能掌握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