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转好,大多数品牌都能获得增长的机会,一些市场状况比较好的品牌,就会对自己的实力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是我们在2017年前后,一些自主品牌宣称将在未来实现对合资品牌“弯道超车”时的一段表述,彼时,正值自主品牌在小排量购置税减免推动下,全行业销量井喷的“大好时光”,很多自主品牌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番。当然对于一直习惯处在低端车市场的自主品牌来说,在产品级别和价格上也是蠢蠢欲动,于是一些自主品牌便推出了一些级别比较高的中大型SUV产品,比如长安CS95、哈弗H9、哈弗H8、北汽BJ80、众泰T800等车型,但是市场结果来看,基本上这些中大型SUV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表现,如今真正还能有销量产生的,恐怕也就剩下哈弗H9一款车。
![]()
自主品牌当年冲击中大型SUV产品是一次惨痛的失败经历,这是自主品牌在税费优惠下市场出现膨胀之后,产生的非理性结果,因为那个时候,自主品牌在紧凑型SUV领域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已经打到很多品牌都没有什么单车利润了。所以很多自主品牌都谋求跳出紧凑型SUV的价格战“泥淖”,在新的产品领域获取机会,但是从技术、品牌等方面来看吗,这些品牌依然不具备主动“升级”的条件,所以基本上国产中大型SUV的结果都不是很好。
![]()
但是时隔几年之后,也就是很多自主品牌已经倒闭后,情况有一次发生了变化,自主品牌,主要是自主一线三大品牌又一次卷土重来,再次进发中大型SUV市场。长安、吉利、长城如今又有了新的中大型SUV产品,分别是长安UNI-K、吉利星越L、长城WEY 摩卡三款车,预计起售价基本上都在15/16万左右,顶配车型在20万元左右。这是自主三大品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又一次“冲高”尝试,那么问题就来了,三大品牌齐冲中大型SUV,到底会创造历史还是重蹈覆辙?
实际上,相比于前面我们提到哈弗H8/H9、长安CS95等车型上市的那个时间段,现在三大品牌冲击中大型SUV市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基于销量而向上冲击,低端车销量好了,天然地认为在中大型SUV市场也会有所斩获,结果就是一地鸡毛!但是现在三大品牌的冲击中大型SUV市场的核心基础就完全不一样了。
![]()
比如说长安UNI-K,全新的平台、全新的动力,而且之前的UNI-T在价格不低的情况下,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在设计层面也是相当到位,能够体现一定的高级感。
![]()
星越L的核心价格在技术,主要是发动机技术,吉利在完成对沃尔沃的合并之后,星越L这样的新车型可以顺理成章地使用沃尔沃的发动机技术,甚至是原装发动机,而且吉利品牌和过去也是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样的情况,星越的含金量就不仅仅是大了。
![]()
WEY摩卡作为长城旗下高端品牌WEY的一款全新车型,不管是产品平台、动力、技术,乃至于设计,相比于当初哈弗H8这样相对初级,只是外观很大的中大型SUV,整体的豪华感、技术属性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必须承认。
![]()
所以现在三大品牌冲击中大型SUV市场的格局和底气都不一样了,而且最近几个月,三大品牌的销量也的确是越来越好,很多新车的销量也很不错,而且这些产品的热销,不完全是因为价格低,品质好、可靠性强、有一定的技术底蕴也占到一定的比例。所以其实按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如今的市场环境和品牌格局下,以三大自主品牌的整体实力、口碑和技术,冲击中大型SUV市场的胜算还是蛮大的,UNI-K、星越L、摩卡三款车型获得相对可观的市场销量,几率也是蛮大的。
![]()
不过这也仅仅存在于理论层面,实际上,随着自主品牌产品在价格上不断上移,就不可避免和合资品牌产品产生正面交锋。实际上在低端车领域,由于合资品牌为了更多的单车利润,而且本身也拥有品牌优势,所以其实在技术、配置、设计等很多方面,合资品牌产品是落后于自主品牌产品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到了更高价格的产品级别,合资品牌可能就有更多优势了,比如到了20 万级别,日产天籁这样的中型轿车搭载的2.0T可变压缩比发动机,以及通用2.0T的可变缸技术,都是自主品牌当前不曾拥有的,一线自主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所拥有的技术,相对于合资品牌的当家技术,区别不是一般的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线三大品牌在中大型SUV领域推出更多新车,也是充满变数的。
![]()
当然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款新车将如何定价,从UNI-K的15.79-18.89万元的预售价格来看,这款车的定价还是比较谨慎的,相信后面两款车在定价时也会参考这款车的价格,如果价格到位,那么取得相对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增;如果和合资品牌在技术、品质等层面产生“摩擦”,这三款车也不是完全占据优势,或许也有可能重蹈覆辙。关键的关键,国内汽车市场,不是用理论能解释得通的,很多车型就是莫名其妙地畅销,有些车型则是莫名其妙地卖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