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清理整顿以罚款为目的的抓拍装置”的建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实所谓的抓拍装置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限速摄像头、交通违法电子眼等设备均属于抓拍装置,尤其对于平时开车的司机朋友来说,抓拍几乎可以与罚款来画上等号。不过抓拍装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道路安全,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建议呢?
![]()
一年罚款3000亿
“最牛探头”不该有
车叔先来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据统计,2020年全国交通罚款总额为3000亿元左右。截至去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2.81亿辆,相当于每辆车平均罚款超千元。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高额的罚款真的都是必要的,非罚不可的吗?
![]()
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此前有一个被称为全国最牛的摄像头,位于沈海高速3374km茂名电白服务区处,之所以被称为最牛,是因为这颗摄像头在一年的时间里就拍下了12.5万条的压线交通违法行为,按照每次罚款200元计算,这颗摄像头一年的罚款数额就达到了2500万元,利润高到吓人!
![]()
之所以会开出如此多的罚单,主要是因为在进入服务区前有一条长达1.5km的实线。要想进入服务区,至少要提前1.5km变道,否则就会被抓拍。而对于进入服务区的车主来说,这种不太符合常规的设置,让不少人都“中招”了。不过经投诉曝光后,这颗摄像头已经被拆除了。
![]()
虽然这只是极端个例,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不少不太合理的电子抓拍摄像头。针对这个问题,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就认为,“目前各地普遍大量滥设电子抓拍装置,一些根本没有任何危害和后果的违法行为也接受了高额的罚款。”另外,对电子眼应该设置在什么路段、设置多少、由谁核准、多久进行检定,以及设置使用的规范标准和程序等问题,缺乏立法效力较高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定,由此导致以罚代管、罚款使用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不断显现。因此韩德云建议,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设置规范,清理整顿以罚款为目的设立的电子摄像、抓拍装置。
![]()
这条建议一经报道,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人表示自己都有过被莫名其妙抓拍、罚款的经历。但是这条建议真的会被采纳吗?实际执行会有哪些问题?
如何区别是难点
电子眼约束力不能少
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子抓拍装置的设置,从来都不是以罚款为目的的,更多的意义在于成为交通执法的辅助,如果真的没有了电子抓拍,以交通警察的警力是无法满足维护交通秩序的需求的。
![]()
所以我们建议取消的只是那些有些矫枉过正、不合理的电子抓拍,例如有些电子眼和交通指示牌位置被绿植遮挡,驾驶员无法第一时间观察到;也有些限速标识有断崖式降速的情况,比如限速120km/h突然降至80km/h、80km/h的路段突然限速40km/h,类似的设置让驾驶员很难反应过来,即便及时降速也容易造成追尾事故。此外,还有一些摄像头并没有经过校准、强制检定,会产生误拍等问题,本来是为了监管而存在的电子抓拍,却成了网友口中的“罚款神器”。
![]()
这条建议实施的难点其实在于如何区别抓拍装置是不是“以罚款为目的”,路段设计不合理,违法通行几乎难以避免、限速值不符合路段实际情况、交通标识不明显等,都应该算作是不合理的电子抓拍装置。而诸如限速等限制,也应该根据路段的交通流量情况、管理状态、天气和事故率等因素科学规划。
车叔总结
电子抓拍装置的初衷是代替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约束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创建更加和谐的道路环境。罚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合理设置、科学规划,结合实际道路情况,才能发挥电子抓拍装置的真正意义。希望未来的电子抓拍能更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为营造更加通畅的道路环境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