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李书福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现在的他,很少对外发声,但每次发声,都被全网刷屏。这点与任正非颇为相似。他们俩,因为管理企业的大智慧、人生哲理和普世哲学,影响力早已超出所在的汽车圈和科技圈,一言一行备受关注。
2018年中,李书福曾写下万字长文,致敬改革开放40年。在这篇文章中,李书福回忆了个人的成长过程,以及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近日,李书福在集团内部以“守正出奇 实事求是”为主题进行了同样长达万字的分享交流,其中谈及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等备受关注的话题。
2月24日晚,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吉利和沃尔沃各自品牌在资本上保持独立性,在业务上进行深化整合,双方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等。
根据合并方案,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真正实现业务整合的最大价值,强化科技优势,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早在去年2月10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就发布消息称,双方正探讨两家公司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从而组建一个更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虽然双方最终放弃进行复杂的业务和架构合并,但技术共赢也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更是李书福"联合革命"思路的体现。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吉利四面出击、全方位布局,比如与百度、富士康等企业建立合资公司,与FF合作探讨代工可能并进行投资,并购力帆、华菱星马等企业,同时,吉利还布局区块链技术、卫星以及飞行汽车等,让外界直呼“看不懂”、“吉利不淡定了”……
吉利一系列动作背后,到底是对行业变局的被动跟进,还是战略布局的正常动作?李书福在发言中对这些问题也做出正面回应,同时表达了对于行业趋势和吉利发展的深刻思考——
行业变革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没有尽头,只有开局,没有方法,只有方向。企业比拼的不是图一时快乐,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汽车就是汽车,无论怎么变,安全、健康、可再生是永恒的主题。
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规模,最终全球汽车工业企业存活下来的数量不会太多,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很多人说,今天的世界汽车产业与当年的手机一样,新势力造车一定是未来。说什么苹果的成功与诺基亚的失败教训就摆在眼前,意思是说新造车势力就是苹果,传统汽车公司就是诺基亚。我不这么认为,最终鹿死谁手还需要时间检验,希望大家要有点耐心,仔细观看这部百年汽车变革剧,好戏还在后头。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表面的张扬与热闹,而是厚积薄发与核心能力。
最近有些关心吉利的好心人在担心吉利精力分散,怕影响吉利汽车自身发展,有些专家说看不懂吉利的战略,我觉得看不懂也不奇怪,有些战略具有多面性。
吉利将组建全新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
吉利从来都专注主业,一切动作都是为了释放主业发展的潜力。
吉利不代工,吉利支持百度生产汽车,帮助富士康实现汽车生产的可能,都是希望能够助推所有对汽车行业发展革新有益的梦想……
真诚,是李书福和吉利高层给外界最直观的感知;而大智慧和深谋远虑,则是真诚背后的实力体现。
11年前,吉利以“蛇吞象”并购沃尔沃,开启了过去“黄金十年”的发展。从2019年起,虽然吉利的增速放缓了,蓝色吉利战略也没有实现,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断言,吉利走下坡路了。
毕竟,吉利的文化还在,自我纠偏能力还在,技术积淀还在,对于未来依然有清晰而清醒的认知。
而在过去一系列的动作中,最备受争议的莫过于探讨投资FF的可行性。不少人因此认为,吉利慌了,一方面自身的新能源战略推进不顺利,一方面错过了投资蔚来的机会,所以才会饥不择食,选择FF这个在外人看来非常不好的“标的”。
但吉利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我们既要自我革命,更要联合革命,我们一定要开放包容,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产业链新优势,扩大生态圈新朋友,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很难赢得这场战争。”李书福的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吉利今年来的种种出击。
宁可做错,不可错过。我想,这恐怕就是吉利在错失蔚来后最深刻而浅显的教训。
而在李书福认为最重要的“厚积薄发与核心能力”方面,吉利已经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实力,比如CMA架构、SPA架构和SEA浩瀚架构等,在这些架构上,接下来将推出众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将助力吉利在未来几年的市场竞争中继续领跑。
开年之后,我们已经看到吉利内部进行了重新分工,强化G网和L网的独立和协同,同时代表吉利品牌向高端发力的星越L也已经开始预热。战略与战术相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吉利进一步突破和发展的可能性。
回过头来看李书福演讲的主题——“守正出奇 实事求是”,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八个字,却道尽了商业本质和发展规律。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三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