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吹牛不上税”,自古以来,吹牛都是装X者成本最低的大杀器,所以在汽车圈里,也不免有大佬信奉过“吹牛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历。不过,万一玩过火,把母牛吹到外太空,那就有些装X变逗X的嫌疑了。
随着2020年翻篇,不知道各路大佬们是否还记得曾经脱口而出的豪言壮语?如今正值去旧迎新之际,我们不妨重温那些宏伟的目标,顺便考究一下,当年吹过的牛是否真的能实现。
2020年1月7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向美团创始人王兴(理想汽车投资人)发起一场赌局,赌的是2020年威马汽车销量能否进入造车新势力TOP 3。若能完成,王兴要送沈晖一份美团外卖;反之,则是沈晖送王兴一辆车。【现实】2002年造车新势力销量已出炉,排名前3分别为蔚来、理想和小鹏。而威马汽车全年销量22495辆,不仅排在第4位,与第一梯队也有较大的断层。表面看,这场赌局似乎是理想与威马的较量,事实上,他们赌的是能在愈发严峻的车市中“活下来”的车企。1-11月机动车交强险上险量中,蔚来、理想和小鹏都超过2万辆,威马鞭长莫及。“威马活过来了吗?威马还远没有安全上岸。”凛冬下的竞赛是残酷的,2020年10月,完成D轮100亿元融资后,沈晖在一封家书中如此感慨。可见,疫情的到来,让造车新势力的路更难了,2021年,注定会是一场更激烈的战争,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近年,国内涌现出百余家新势力车企,互联网、地产巨头纷纷进军汽车行业,其中恒大造车的声势可谓非常浩大。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声称,自2019年起,恒大计划三年内在造车业务上投入450亿元:2019年投入200亿元,2020年投入150亿元,2021年再投入100亿元。【现实】实际情况是,恒大造车的资金并没有全部到位。2020年中,恒大汽车首席财务官潘大荣透露:“恒大造车2020年上半年投入30亿元,预计2020年下半年投入27亿元”。算下来,恒大去年在造车项目的投入,只相当于承诺的1/3。除了“口号式”经费,恒大放话的造车目标也让人捏一把汗。按照规划,未来3-5年集团要把恒大汽车打造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实现每年产销100万辆的规模。需要知道的是,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为102万辆,恒大的这个任务有可能实现吗?对于拜腾而言,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根据计划,其首款车型M-Byte将会在2020年中量产上市,真正走入消费者之中。前拜腾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戴雷表示,数字平台、电动平台和市场平台这三个“可拓展”的平台,将会助力拜腾的2020量产年,也会为更长远的发展夯实基础。【现实】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之一,拜腾的量产计划一拖再拖。从2016年到2020年,拜腾已经烧光了84个亿,首款车型M-Byte仍未实现量产。由于资金链断裂,拜腾从2020年6月底就宣布进入为期6个月的重组期,除骨干员工仍维持基本运营外,其余员工全部留职待岗。2020年10月,戴雷被曝离职,这是继原拜腾汽车CEO毕福康离职后又一次较大的人事变动。核心创始人纷纷“跑路”、领导团队变更,不知会如何影响拜腾汽车接下来的布局。而在近日,拜腾与富士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合作的目标是助力拜腾M-Byte在2022年一季度实现量产。不过,很显然,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拜腾已失去了先发时机。随着蔚来、小鹏、威马等新势力车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拜腾仍困在原地,即便2022年实现M-Byte量产,拜腾还有机会吗?2017年9月第七届中国企业500强峰会上,时任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宣告:“到2020年,北汽昌河’百万千亿’目标没有变!北汽昌河宏伟的发展蓝图也不会变!”随后在2018年3月,时任北汽集团副总经理蒋自立呼应了“百万千亿”的目标,表示“大昌河”的销量将会是北汽自主品牌总量的一半,成为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的主力军。为了实现百万级销量和一千亿的营收,其准备每两年打造一个全新汽车产品平台,每年推出2款全新汽车产品、5款改型产品、10款年度型产品。【现实】北汽昌河从铃木、长安过继到北汽之后,投入了近100亿,但苦于北汽集团自身无技术输出,北汽昌河一直没有拿得出手产品,连年亏损后最终沦为集团内的代加工厂。2020年1-11月,北汽昌河销量才刚刚破万,还没有停止合资的长安铃木销量好,这样的销量别说营收千亿了,能不能顾着日常的开支都是问题。至于产品,北汽昌河在售的还是那些老车型:微车M50S、小型SUV昌河Q35、两款新能源车型北汽EV2、北汽EV5,俨然都处于淘汰的边缘。回过头再来看北汽昌河大声喊出的“百万千亿”,对照其羸弱的产品力和研发力,可谓现实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美国有俩网红,一是川普,二是马斯克。俩人之所以爆红,皆因口无遮拦。如果说川普是爱吐槽,那马斯克则爱吹牛。火星移民计划、超级高铁项目、隧道挖掘机……这样的“理想”,马斯克可没少吹。“特斯拉2020年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这样的话出自马斯克嘴里,也就不足为奇了。2019年2月,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将在2019年底前完成。到2020年年底,这一功能会非常强大,车主完全可以坐在驾驶座上打盹,同时车辆能把车主从停车场送到目的地。”【现实】2020年10月,特斯拉FSD测试版推出。FSD全称full self-driving computer,你可以理解它为AutoPilot功能的进化版硬件,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L5级)。事实上,哪怕特斯拉现在有信心解决技术难题,给车辆布满了雷达和传感器,还是无法在2020年做到完全自动驾驶,实现交通事故”零伤亡”。理由很简单,自动驾驶跟人眼一样存在弊端,当眼睛(摄像头)看不到的情况下,车祸就有可能发生。想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大投入才有可能实现,而如今世界上暂无一个国家计划这么做,所以,特斯拉2020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就是无稽之谈。目前这个FSD在美国售价为1万美元,中国售价为6.4万元,这波韭菜割得够狠。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20年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唯有“泡沫”一词最贴切。看看马斯克的豪言壮语,再看看汽车行业飞上天的股票价格;讲故事、炒概念、画大饼基本可归结为2020年的主旋律。或许只有在泡沫破裂,浪花淘尽英雄之后,我们才能看出谁在裸泳。“一片蓝海”、“全面取代硅”、“万亿规模”、“充电十分钟,可跑1000公里”……几年前,“石墨烯电池”跟“自动驾驶”一样,都是绝佳的包装的题材,属于资本界、学术界、媒体界的宠儿,关于石墨烯的各种报道也铺天盖地,频繁进入人们的眼球。2016年,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墨烯产业能达到1000个亿。2015年,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石墨烯材料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不难发现,在政府和各种机构看来,2020年是石墨烯产业商业化落地、进入快速成长期的重要节点。【现实】石墨烯是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在光、电、热、力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潜力非同想;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众多科学家认为,石墨烯足以改变世界。然而,距离石墨烯被科学家发现已经过去16年,它不但没有“彻底颠覆世界”,吹捧石墨烯的声音似乎也越来越少了。据预计,2019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约77亿美元(约合500亿人民币),2020年预计达到95亿美元(约合615亿人民币),距离千亿甚至万亿市场规模还很遥远。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石墨烯导电剂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为139亿元,只占总规模两成。为什么石墨烯至今没有席卷全球?事实上,石墨烯虽然走出了实验室,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包括技术问题、市场问题和成本问题。此外,石墨烯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酸、碱,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极易扩散,对环境具有较大的风险。目前,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基本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尚未形成完整的、成熟的产业链上下游,石墨烯研发制备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脱节。且最新下游应用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产品,比如石墨烯理疗保暖产品、石墨烯内暖纤维制成的服装、石墨烯防静电轮胎等,低端产能扩张过快、产品同质化严重,初步显示出“低端化”发展的苗头。同时,由于下游需求未起,大部分石墨烯企业依然无法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2016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7%以上。2017年,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共同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现实】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快速发展,但远未达到政府和部分业界人士的预期。2020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10.9万辆;中汽协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30万辆,仅占汽车总销量的5%。显然,这一数值同20%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相差甚远。在政策的导向下,此前各大新能源车企均给出了较为乐观的销售目标。北汽新能源曾定下2020年50万辆的销售目标,但2020年前11月只售出2.49万辆。广汽新能源2020年销量7.67万辆,不足“20万辆”目标四成……尾声:上述种种,都反映出行业对新风口普遍过于自信,导致预判失误。未来,在比拼综合体系竞争力的时代,车企扩张时对未来的判断应该更理性一点,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得不偿失。不过,这一波吹牛未平,另一波吹牛已经立起来了,想知道车市关于2025年的FLAG能实现么?我们5年后见!(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