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话题】12月25号,中保研官方发布公告,针对《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规程(2020版)》征求意见,从发布的安全指数规程中可以看到,中保研未来将对汽车安全碰撞实验做许多方面的调整,例如加入了副驾驶一侧的正面25%偏置碰撞、大灯评测、车道偏离辅助测试等。
与现行规程差别在哪里?
![]()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可以简单理解为衡量车辆在出现事故以后车辆维修费用高低的一个项目,因为车辆零整比非常大的原因,在这一项测试里大多数车系的成绩都比较一般。
而在此次调整中,中保研新增了保险杠全宽正面碰撞、保险杠全款追尾碰撞、保险杠静态测试三个项目。
![]()
![]()
而且在评价维度上,也由耐撞性、维修经济性扩展为结构耐撞性、可维修性、维修经济性、碰撞兼容性评价。评价方式则由 2017 版得分调整为缺陷值的形式对相关维度进行评价,再进行总体等级评定。
至于细项方面新规程也有对应的更全面化的调整
![]()
车内乘员安全指数
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是在高速碰撞形式下,考核人伤等指标,评估车辆对车上乘员的保护能力。因为涉及车内人员安全,所以在碰撞测试中,该项目也是最被消费者关注的,像最容易被大家当做车辆安全标准的25%偏置碰撞就在这个大项里。
![]()
其中,2020版规程里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乘员侧正面 25%偏置(又称右侧小偏置)碰撞(选做项)。因为国内正面偏置碰撞左侧右侧事故发生概率相当,且经过大量试验验证和CAE分析总结,并考虑车型开发周期等情况最终决定新增该选做项。当然有了该选做项,其实也可以避免车企做“应试”改良。
车外行人安全指数
车外行人安全指数主要是对考核测试车辆对车外行人的包含能力,主要通过头型试验、腿型试验、上腿型试验(又称骨盆试验,监测项)来考核各项指标。2020版的主要变化是将上腿型试验由监测项调整为评价项,进一步加强车辆对人体骨盆部分的考核,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估测试车辆对车外行人各部位的保护能力。
![]()
其实关注过欧洲评测的都知道,在它们的评测体系中,对于骨盆部位的安全监测是比较完善的,此次改良也可以说是对行人安全保护又提升一个级别。
车辆辅助安全指数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车型配备了更为丰富的辅助驾驶配置,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几乎成了标配,所以为了更好的验证车型的主动安全能力,在新的规程里也做了调整。
![]()
主要改变则是在2017版AEB自动紧急制动(C2C车对车)的基础上,综合国内行人及骑车人事故频发、财产损失居高不下,车道偏离现象、夜间能见度及前照灯对汽车安全的重要性等因素,2020版新增AEB自动紧急制动(VRU弱势群体)、LSS车道辅助、整车前大灯测试,共计四大系统。
编辑小结
总结来说,中保研此次对碰撞测试项目的调整基本都是增加测试项目,而且数据记录的细项也更为明确,未来预计对车型安全的反馈也会更为全面,所以无论对行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有较大好处,也希望通过这一次改变可以进一步加大中保研在国内汽车安全方面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