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视频 | 章丽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所以不能怪车,不能怪汽车工程师,他们也总是会设计出一些本意是为了顾客的使用体验更好,尤其是为了方便这个目的,常常设计出一些让人又想哭又想笑的配置。
尤其是近些年,为了提高汽车的售价,跟上高端化这条大船,很多车企喜欢先声夺人,搞一些“高科技”的噱头和卖点,但是这些所谓的高科技的配置,有些时候真的挺能“麻烦”人的。
没办法,我知道车企被逼到这一步也是有苦衷的,毕竟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除了在三大件和设计上功夫,车企们都想要去占领配置的高地,爱在配置上一较高下。于是,现在每次看到配置表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我就头晕。
可能只有那些从燃油车时代走过来的老司机才懂得这个道理:技术可不是越炫酷越好,实用才是根本。然而,电动化的时代,无论对于车企,还是用户来说,不谈些科技配置,面子上都挂不住。
尤其是新手,在买车时常常会被这些“形式大于意义”的配置所迷惑,等真正使用起来才发现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甚至一些配置根本一年都用不上几次,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钱还是要花的;一旦碰上那种帮倒忙,不符合个人操作习惯的配置,分分钟让人怀疑人生。
客观来说,对配置的需求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我觉得七座的SUV第三排的实用性不强,但是一些二孩家庭的车主可能会觉得那十分必要,所以贴合自己需求的就好,本次,我也是以自己的所见所用来盘点那些我觉得鸡肋的配置,顺便说下自己的所感,还没有买车或者打算买车的朋友,可以看看当作参考。
这个绝对是“中看不中用”的典型,“中看”不是指好看,而是你看车企拍的宣传片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第一次见识这技术,是在今年上半年广汽埃安V上市的发布会上,宣传片里的男主人公一键泊车的自信让我当场觉得自动泊车绝对是我这样科二擦线过的新手司机的福利。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用上了这项功能,不过是在吉利ICON上,一款十分时尚新潮的车,全自动泊车是其宣传点之一。用过了,就不敢随便再用了。当然,我绝对不是针对这款车,其实这是大多数市面上声称有L2及以上自动驾驶能力和APA全自动泊车配置的通病,不是那么实用。
或者说如今的自动泊车技术在国内配套停车设施还待提升的情况下真的挺难用的。
首先,识别车位就是个问题,因为国内的停车位不是统一标准的,划线模糊,车根本识别不全。在车位紧张的情况下,只能眼看着好不容易找到的车位就这样擦肩而过。
其次,国内很多司机经常停车不规范,有时候连自己都看傻眼了,还能指望机器,己所不欲勿施于机器。
就算是豪华车配置更高级的全自动泊车,也容易受到周围车辆和行人的影响,何况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车都是半自动泊车,这种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技术,对于环境,参照物等要求都比较高。
就算在一个划线准确的停车位,整个停车过程不会短,这个过程你得一直盯着屏幕,并且由于系统运行的步骤多,不能受到干扰,不然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也有可能会出现剐蹭的情况,因此很难真正发挥其作用。想到这里,找个空地好好练练停车技术或许才更实在。
虽然现在很多车都有搭载这项技术,但是大家只会在一个较理想的停车环境下拿出来试试,尝尝鲜,撑撑面子,真正每次都用的人几乎很少吧?
当然,从未来自动驾驶的角度来看,自动泊车还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传感技术越来越发达,自动泊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今的“尴尬”也算是为自动驾驶打下了前期的基础吧。
这个或许是用过这项功能的朋友都认可的一点,那就是手势控制。这项技术多搭载在高端车型上,作为一项目前还是很新的技术,本意是让驾驶者的视觉注意保持在驾驶任务上,但是却受到了不少车主的吐槽。
今年8月,J.D. Power发布了2020年“美国汽车技术体验指数(TXI)”。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2020年TXI研究特别关注首次进入市场的最先进技术。此次,被调查的对象是82527名购买了2020款新车型的车主,这些车主在购车90天后接受了调查。
在所有满意度评价中评分最低的技术就是手势操控。该功能的车主体验度不是很好,61%的车主使用该技术的时间不到驾驶时间一半,其中14%的人从未尝试过该技术功能,16%的人尝试过但不再使用。
搭载这一功能的车型,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宝马,比如宝马全新7系、5系和X3等。其实,除了奔驰、宝马、福特、大众等汽车厂商,还有德尔福、大陆等供应商,英特尔、微软等科技公司都在纷纷布局。
继物理按键后,出现了触屏交互,现在还有我们常用的语音交互,一句,“你好,××”就可以完成很多操作,当然,这项技术也还在完善中,现在市面上算得上真正智能的AI助理也是寥寥无几,如今手势交互又成为了另一项被追捧的技术。
乍一听,都会觉得这个新功能很酷。你可以不接触屏幕,通过手势来操作信息娱乐系统,随便挥动手指就能“指点江山”。比如说旋转手指来调整音量或在空中滑动手来接电话。
但是,实际操作上可能事与愿违,你的手指必须要对准传感器,否则会大概率出现不够灵敏的情况。在车展上,本想坐进宝马车里体验一把豪华炫酷,但是并不是那么好使,灵敏度也没有预期的高。手在空中悬停瞎比划了一会,最后还是放弃,用方向盘上的按钮和滑屏操作。
这样的操作真的是帮忙集中注意力吗?与其隔着空气滑,还不如放在屏幕上滑,反正都是在固定的区域用特定的姿势,既然手都举起来了,滑屏幕不会更实在吗?这项技术实在有些大费周章。还好它贵,我买不起。
从今年的销量来看,不少自主品牌正在迎来高光时刻,以前在燃油车领域低头摸索的时代正在远去,在技术革新的年代,自主品牌凭着产品实力也能分得市场更多的蛋糕。
除了在核心技术上发力,在品牌服务上努力,现在的自主品牌就是喜欢拿配置下手,在这种良性竞争中,不乏自主品牌研发和引进了很多适合普通中国人使用的新科技和新功能,比如只用脚就可以打开的电动尾门,比如适合南方人的座椅通风,适合北方人的座椅加热,还有十分实用的倒车影像等等。这些功能,现在10-20万的车几乎都能配置。
不难发现,现在有不少以前只出现在一些豪华车和赛车上的配置,近几年都逐渐“下沉”到中、低端车。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红利,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让人抓狂的配置。尤其是那些听上去牛,看起来我不配,但是就是要给科技感的配置,活生生营造一种“越级买车”的场景,实则也是替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比如换挡拨片,我们现在常常都只用一个D挡驾驶,没多少人会真正的手动换挡。尤其是现在很多车的油门都设置得比较灵敏,变速箱的智能程度也在提升,对大部分人来说,换挡拨片几乎用不到。
重点想提的就是手势识别,就拿长安欧尚上个月预售的某款车型来说吧,作为一款预售6.99万元起的紧凑型SUV,也搭载了这个小功能。
在仪表盘的中部,有一块摄像头,它既能识别驾驶员的身份,也能进行手势识别。当我们驾驶车辆时,向摄像头比一个“OK手势”时,车辆便会进入到赛道模式。此时车辆中控屏会变为红黑配色,仪表的主题也会变为赛道的样式。然后车内音响就会发出跑车声浪,以及伴随着赛道模式自动切换的嗨歌。
虽然这个功能制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假象,但是这个手势是真难摆,据一位开过这车的同事介绍,你的“OK手势”要绝对正统,就是必须是标准的“拇指、食指相接成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姿势稍有不对,或者没对准,模式是无法切换的。
设想一下,如果你想在朋友面前不经意地秀一下,来回摆了几个“OK手势”,功能没体现,现场“翻车”,反而让人一头雾水就十分尴尬了。
要是这车只在中国销售自然问题不大,英美也行,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OK”这种手势意味着“妥妥的、没问题”。但在土耳其、希腊、巴西和德国的部分地区,“OK”手势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冒犯性手势。在阿拉伯国家,这个手势被用于“诅咒”,有时还伴随着口头咒骂。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拒绝那些新科技,而是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现在很多车都流行加装HUD抬头显示,提高爱车的高级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因为它将信息投到了前挡风玻璃处,周围视线就会受阻,甚至分散司机的注意力。所以显示的内容显示内容不能太繁杂,如果只是显示车速,意义也不大。
以前常在豪华品牌才能看到的后排显示屏,现在也已经纳入了自主品牌的车型,像红旗、传祺等走品牌向上道路的车企设计的车型都有这个配置。但是相关车型在销量上却有待突破,因为这个配置,不少人都觉得有些鸡肋。
后排显示屏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后排乘客增加娱乐设施。但在实际使用中,后排乘客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增加晕车的可能性,而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显示器很有可能对后排乘客造成伤害。最重要的是,大多数视频来源比较局限,在这个连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年代,后排显示屏的实用性实在不强。
科技从未停下脚步,近十年时间,从指纹识别到虹膜认证,从环视影像到自动泊车,从语音控制到手势控制…
太多汽车科技让人眼花缭乱,炫酷且新潮。对于车企来说,不断创新进取是企业的生命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能让汽车变得更智能何乐不为。但在现实中,似乎并不是每一种汽车科技都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这就要求车企在创新时,也应该多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坚持科技向善,减少那些为了豪华而豪华,为了营造科技感而强行科技的鸡肋配置。
对于配置,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对车企来说如此,对消费者来说同样适用。作为普通消费者,除了看造型外,还是需要放在汽车的实用性上,作为汽车的主要成本占比,如果实用性相关的配置与售价不太匹配,即使其他配置再丰富,那么整车的性价比也并不高。
当然,这些配置的实用性都要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来衡量,这终归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你也不必拘泥于我这一家之言。存在即合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本田中国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