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后说@ 广汽本田新能源
快快告诉我,哪款车能让你燃起来
10月份传统燃油车批发量同比下跌14.9%,前10月整体市场共销售2287.09万辆,同比下跌0.06%——唱衰车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你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各细分市场的头部车型月销依然动辄过四万,榜单前十名的销量依然占据整体市场的三成之多,还有,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同比增长高达84.8%。
所以你看,机会依然存在,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在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过渡中,在深耕细分市场的车企手中。
广汽本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被质疑的雅阁,被误解的趋势
十代雅阁在刚上市之初,曾被一些人质疑其年轻化的产品设计是否太过于激进。有人说在国人心中雅阁一直是商务稳重的气质,全新雅阁“大号思域”的设计过于追求时髦而模糊了自身的产品定位;还有人说全系只有1.5T发动机的全新雅阁没法支撑它B级车的身份等等......
说这些话的人,应该怎么也想不明白全新雅阁为什么能在十月份卖出19,041辆,同比增长21.7%,力压凯美瑞稳居日系中级轿车销量冠军。
因为他们没看懂,当一个增量市场变为一个存量市场的时候,只有更严谨的产品逻辑才能进一步打动细分市场的潜在客户。
对于“过于年轻化”的设计,全新雅阁和凯美瑞两个日系主流B级车已经用逆市中持续暴涨的销量成绩证明了“年轻化”的设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是“非主流”——以前喜欢中庸沉稳的设计,与老一辈物质匮乏没得选的消费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丰富多样夸张前卫的产品不断在他们的视野和认知中出现,你再看看他们的选择。
尤其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中,给消费者选择,而不是跟着消费者的选择,至关重要。
其次,与多余的动力参数相比,中国消费者更关心的,显然是更高级的视觉感受和更实用的科技化配置。弄清这一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趋势后,全新雅阁在动力表现并不羸弱的1.5T发动机之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Honda Sensing、双层降噪玻璃、主动降噪、大面积真皮等消费者更容易感知的产品点——这样的产品策略也让雅阁的入门价格低至16.98万元,扩大了自己的猎杀范围。
很显然,这一招非常奏效。
更何况,起步价20万以内的雅阁锐·混动车型进一步丰富了雅阁的车型选择,搭载的2.0L自然吸气发动机也消除了一些消费者对1.5T的顾虑。
图 | 第十代雅阁(ACCORD)锐·混动
全新雅阁只是广汽本田在经典车型上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一个例子,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广本还有更多研判已久的良策。
从增量到存量,寻找新的机会
本届广州车展,广汽本田一口气发布了两款新能源车型,首款纯电动SUV VE-1和首款插电式混动SUV世锐。
为什么在10年后再次重启“理念”?我的理解是,当市场容量不再增长,合资企业需要一个新的机制来合理分配股东双方包括技术、资本、渠道、人才在内的利益。而重启“合资自主”品牌,充分展示双方互利互信姿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去实践一些新的想法,去试错,去探讨新市场环境下更加符合消费趋势的打法。
理念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补贴后仅为17.08万元的起售价(同时免购置车船税税、送牌照、充电桩及核心三电8年或15万公里保修),更在于新的品牌可以迅速实践并试错新的玩法,包括深度渗入消费者工作与生活的以互联与分享为主题的品牌全新体验平台“WOW STATION”、新能源车重要销售渠道广汽本田线上商城等等。
从合资自主,再到将自主产品导入合资品牌
合资自主只是广汽本田应对全新市场环境的策略之一;另一条路,是将自主产品导入合资品牌。
所以你可以看见广本在车展上的另一台新车——首款插电式混动SUV世锐,贴的是广汽的标,以合资品牌导入中方股东产品的形式,实现了合资车企股东双方平等互利、共赢发展的典范,这代表着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前瞻思维和良性发展的雄心壮志。
别小看这一步,在合资股比放开的前夜,人心惶惶、互相防贼的合作状态比比皆是,率先达成前瞻性共识、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对于研发出更贴近所在市场真实需求的产品、建立更高效且有价值的经营模式百利而无一害。
作为合资双方股东合力打造的产品,世锐在动力方面继承了本田混动产品的高可靠性和竞争力,搭载1.5升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和国内首创G-MC无级变速机电耦合系统组成的插电式混动系统,可实现纯电驱动、增程及混合动力多种驱动模式;发动机最大功率为71Kw,最大扭矩为120N·m,电动机最大功率为130Kw,最大扭矩达300N·m,百公里综合工况油耗为1.8L,综合最大续航里程超过600Km。
而在车身上则采用了GAC符合北美SUV车顶抗压标准的安全设计,全系标配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HHC上坡辅助、HDC下坡辅助系统、胎压监测、六大安全气囊等,同时搭载T-BOX智能互联系统,可实现远程上锁、车辆定位、车况查询等车身远程控制。
当野蛮增长的机会不再,当市场逐渐趋于理性,仍能保持良好增长趋势的品牌靠的是对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更为严谨的产品逻辑。对于这样的品牌来说,他们有能力挖掘新的增长点、有策略制造新需求。
在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机会依然存在。
☟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欢迎点击“写留言”,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