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威马爆炸的新闻广泛引起了大家注意,这并不是威马EX5首次出现自燃现象,不少消费者除了在“看热闹”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信任度降低。
众所周知,由于电动车电池的化学特性,因短路或其它原因导致内能失控从而出现明火的风险要比燃油车大得多,为此在国家层面不仅有对电池系统的相关标准要求,每个汽车制造厂往往也会在电池安全方面做出一定措施。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动力电池技术在飞速发展,电动汽车的自燃事故也越来越罕见。
这种情况让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产品的信任度持续提升,大家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产品功能性及实用性上,此时威马EX5自燃事故频发显然让消费者再次思考一个问题“电池安全标准真的有用吗?”
先看本次威马EX5出现自燃爆炸的官方声明:“此次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产生异常析锂。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并产生起火风险。具体来说是装备了电芯型号为ZNP3914895A-75A动力电池的部分2020款威马EX5汽车,车辆型号是SZS6460A35BEV和SZS6460A36BEV,共计1282辆。”
而这批“涉事电芯”的制造商是中兴高能,但中兴高能表示:“之前在福建发生的起火车辆的确是使用了中兴高能的电池,目前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但这个在北京自燃的威马EX5并没有使用中兴高能的电池。”
这样以来可以理解为,威马说中兴高能的电池有问题,需要召回,但中兴高能说“你这个没用我们的电池,不也烧着了吗?这个锅我不背。”的确,北京起火的这辆车并没有说明是用了谁家的电池,因为威马汽车还使用了宁德时代、浙江谷神、苏州宇量、天津力神、苏州塔菲尔、瑞普能源、中兴高能等多个电池供应商的产品,事故原因究竟出在谁身上,或许只能看后续报道。
那么威马EX5起火是不是就验证了现在的电池安全检测规范不好用呢?
其实倒也不是,根据最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要求,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需要进行21项安全性测试,其中单体电池有6个安全测试,包括:过放电、过充电、外部短路、加热锂离子电池(将电池放入温度箱中,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130℃,保持30分钟。镍氢电池,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85℃,保持30分钟。)、温度循环(将电池放入负40℃至85℃的温度箱中8小时,循环5次。)以及电池变形测试,标准是经过这些测试后,单体电池无火灾无爆炸。
而电池包的安全测试有15项,包括:振动、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挤压、湿热循环、浸没、热稳定性、温度冲击、盐雾、高海拔,过温保护、过流保护、外部短路保护、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
可以看到,国家强制性标准中,除了较为苛刻的针刺试验之外也基本做到了最为全面的电池受损模拟,其实已经足以保证面市电池的品质。但话又说回来,汽车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内部零件繁杂的产品,像电芯混入杂质,汽车散热系统设计缺陷等等一些问题很可能真的在出现事故之前都不会被发现。
虽然每次事故的发生,都意味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进一步精进,但我们不得不说,任何一次小事故,发生在具体的用户身上可能都是大事情,不容忽视。所以,对于现在的电动车来说,丰富的制造经验、完善的研发体系、庞大的用户基数才是品牌力真正的价值。我们依然要相信,像北京的这次威马EX5自燃只是现有技术环境下极为稀少的个例,电动汽车仍会越来越好。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