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城市的角落或不知名的马路旁,轮胎没气、轮毂生锈、车身满是树叶灰尘的“僵尸车”,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无人搭理的僵尸车,本该走报废程序,去它该去的地方,身上的零部件和材料,或许也应该将余热发挥殆尽,而不是在路边或某个角落接受日晒雨淋、渐渐腐朽。
然而,就是这简单的“报废”两个字,却给不少车主带来了烦恼。而为何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车主却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去走程序报销,相信很多人也都心里有数。
按照管理办法,对于报废汽车,即便是一些还有价值、还能发挥余热的部件,也要当做废金属回炉,因此报废车就沦落到俗称的“论斤卖”地步。
既然到了论斤卖的程度,只要不傻都知道,一台私家车的重量通常在2吨以内,以此来算,车主通常只能拿到一至两千元左右,少的话甚至五百、八百也不是没可能。
不难想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一千元在今天能干啥?对于一些高收入人群,与其花时间去申请、走程序报废,不如就让它晾在一边自生自灭。有车主还明确表示:报废真的拿不回几个钱,除非你真的是缺这几百块钱吃饭。
是的,既然大家都不缺这几百块一千,也懒得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如此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国家汽车报废回收率甚至不及欧美国家的三分之一。
参考2019年的数据,去年全国汽车回收数量为195万辆左右,报废回收率只有可怜的0.75%,与欧美国家的3%-5%不在一个等级。
与低回收率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机动车注册登记量逐年增加,根据公安部数据,截止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上半年,机动车新注册登记1414万辆。
很显然,大家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去申请汽车报废,根本原因还是报废补贴少和报废手续较复杂。况且,目前的消费观念、用车观念发生了改变,大部分车主不会将一台车开到报废,而是在车子残值较高时转手,然后换新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它并不知道还有车辆报废这东西,认为报废车就应该是随手一扔不用理会。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随处乱摆的本该报废的车子,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社会资源,有人经常会被路边的报废车挡到,也有不少收藏级玩家在看到停车场无人理会的“好车”后,直呼可惜......
在此形势下,报废机动车回收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提高车主的申请报废积极性,便能减少一些“社会垃圾”。而提高积极性的关键,还是在于价值回报。
前不久,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对比以往的管理办法,《细则》中提出车辆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五大总成可进行回收利用,此外还补充了拆解行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规范等。
如果说以往报废车不论价值高低,价格都是死的,那么现在依据新的管理办法,报废车的价格有了弹性区间。
刚刚说到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拆解下来后可售给具有再制造能力的企业,在达到相关标准后,部件可以回归市场(如修理厂)使用,但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的标准和完善细则,保证零部件再流入市场时品质有保障。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去修理厂修车,更换的通常是全新配件,但如果能提供刚刚说到的再制造部件,对于车主来说,也能省下一笔费用。另一方面,既然报废车以后不是“按斤卖”了,那么报废车车主也能从中得到更多补贴,从而提升主动申请车辆报废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报废管理方法确实伤了部分车主的心,毕竟有些人买车时花费了几十万、上百万,等到报废时却只能拿到那可怜的一千多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与机动车年检相似,广大车主也希望机动车报废管理办法能够不断改进,毕竟只有从源头上提升车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减少那些所谓“煞风景”的僵尸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