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吧里人声鼎沸,一群人围着一个骑手模样的人兴高采烈地在聊着什么。而旁边的角落里,同样有个骑手模样的家伙看上去却有点茫然无措,看着这边欢腾的人群甚至有些尴尬。酒吧老板给他倒了一杯啤酒,安慰道:“别难过兄dei,你不是第一个被雅马哈350崩倒的750骑手”。
这是个发生在1975年的真实的故事,后来甚至被写进了广告词…… 这雅马哈350是个什么鬼?它居然能崩倒750?1973年,日本的雅马哈公司推出了一款347cc的二冲程摩托车,命名为RD350,而它就是那个能崩倒750的“巨人杀手”!又是能崩750,又是“巨人杀手”,这一头雾水的到底什么情况嘛~~~ 1960年代,当本田已经在大洋彼岸站稳了脚跟并将自己的“幼兽”、CB92等车型卖到风靡一时的时候,雅马哈只是努力追赶本田的日本摩托车制造商之一。雅马哈也在琢磨一件事:“我们起步就比本田晚,市场开拓也比不了人家,要论卖车肯定没戏!”。 雅马哈决定独辟蹊径,他们准备从赛车入手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于是,1955年的第一辆125cc二冲程单缸摩托车YA-1就成了“初试牛刀”的试验品,结果在第一届浅间山耐力赛中居然轻松拿下了超轻量级的冠军。 1956年,专门为参加第二届浅间山耐力赛而设计了YD-A,这是一款250cc二冲程双缸赛车,也是雅马哈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赛车机器。凭借出色的操控性和加速性雅马哈车手包揽了比赛的前三名。 从比赛的角度来说,机器的爆发力和动力绝对是最重要的,而雅马哈所坚持的二冲程发动机正具备这个优势,但与四冲程相比有个明显的缺点:需要手动将机油和汽油进行混合配比——这个的确很难,不是每个人都会的!1964年,雅马哈发明的“自动润滑”(Autolube)系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被誉为“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新”,而这项技术也直接帮助雅马哈车手菲尔•雷德(Phil Read)拿到了当年MotoGP系列赛的总冠军! 趁热打铁,1967年雅马哈相继推出全新设计的YDS-5(250cc)和YR1(350cc)。这两款车都专注于提高运动性能并有极好的表现,甚至被评论为“不需要昂贵的改装,直接装箱推到起跑线上就可以”! 根据赛车手以及“咖啡赛手”们的反馈意见,1970年雅马哈的工程师对YR1进行更新,推出了更成功的R5。 直到1973年的RD350,才让“350把750崩了”变为了现实! 要说750,那不管是本田的CB750还是川崎的Z2都是要往“摩托之王”的地位上论的啊,怎么轻易就被你个RD350就给“崩”了? 下面就用德国迷你切(Minichamps)公司出品的1:12比例的合金模型来揭开真相吧! RD350的心脏是一台349cc的风冷双缸二冲程发动机,当然必须要使用“自动润滑”(AutoLube)技术啦!此外,RD350还使用了“扭矩感应”(Torque Induction)燃油控制系统,在中速范围内可以产生更大的扭矩,在7500转/分时可产生39匹的马力,最大扭矩值为37.3牛米,油箱装满的情况下仅为158公斤的RD350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75公里/小时。 六档变速箱通过链条传动方式将发动机的动力给以充分发挥,而双活塞前盘式制动器负责为约束这种强大的力量提供保证。 车头灯上方是一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仪表板,速度表和转速表中间是点火钥匙插孔,还有两个转向指示灯,远光灯以及一个用于提示骑手刹车灯是否起作用的指示灯围绕周边。点火钥匙是一匙多用的,还可用于解锁油箱盖,解锁座椅和锁定转向头。 得益于多年赛车经验而成的双摇篮车架使得结构更加坚固,而镀铬钢丝轮辋、镀铬双排气管和时髦的油箱设计又让RD350的外观更加迷人…… 看到这里恐怕您还是有疑惑:“这RD350最高时速不也才175公里嘛,人家CB750能跑到200公里/小时的好嘛!” 这一点说的没错,RD350的极速确实没有750快,但它只用8.9秒就可以完成从0到100公里/小时的提速,跑完400米(1/4英里)只需要14.5秒!就这加速性,在直道上肯定跑不过那些750,但如果在弯道的话可以轻松超越并迅速甩掉750,所以人称“巨人杀手”是也。 事儿还没完呢,RD350还有让“巨人们”非常害怕的地方——它的价格还非常便宜! 1974年,买一台川崎Z1要花1995美元,买一台杜卡迪750SS需要花3000美元,而RD350只需要908美元! 出色的操控、超越大排车的能力而且价格还很便宜,RD350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可还是因为RD350“又便宜又好”,所以很多骑手都因为速度过快而发生了事故,因此人们又给“RD”(本来是Race Developed“赛车衍生”的意思)作了新的解读——“Racing Death”(比赛死亡)或“Rapid Death”(快速死亡)。 不过我相信这种说法是骑手对它“爱恨交加”的表现,而唯有管住右手才能让我们一直享受摩托车的美好,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