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严重阻滞了产业链的跨国运行,美日政府先后出台鼓励企业回迁的政策。随着近期美国大行“中美经济脱钩”,进一步引发业内对外资轮胎企业去留问题的担忧。
4月,白宫顾问库德洛在采访中表明:美国应该为那些在华返美的企业提供100%的搬离成本,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随后,日本也宣布启动“改革供应链”计划,日本将拨付2200亿日元(约143亿人民币)预算补助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撤回日本,另外拨付235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补助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国家。
据印度《经济时报》8月19日消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开始就启动三方“供应链弹性计划”进行讨论,企图建立替代方案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众所周知,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业务十分广泛。那么,今年是否会有一些轮胎企业离开中国,乃至带来中国在全球轮胎产业链中被局部排除?如果中国人都不卖外国轮胎,将会对国内外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外资轮胎企业撤得走吗?
中国美国商会对其会员调查显示:70%以上企业表示没有撤离中国的计划。相反,大约40%的会员有扩大投资打算。华南美国商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75%的企业都表示,不管疫情的变化如何,不会降低在华的投资力度和计划。
这是为什么?一句话:不想撤,也撤不走。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中国,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庞大且优惠的生产、销售环境摆在面前。近年来,外资轮胎企业不仅没有撤离的迹象,反而与中国契合更加深入。
1、外资轮胎企业近年来不断在中国扩产
2019年,固特异大连工厂公示扩产计划:拟投资16.98亿元新增乘用车轮胎产能200万条、卡客车轮胎产能50万条,其中包括新建50万条自密封轮胎生产线,扩产工作将在一年内完成,并争取在2020年实现投产。
2020年8月12日,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举行5000万条轿车胎总产量庆祝活动。据悉,从2010年10月第一条轮胎下线至今,马牌合肥工厂已完成三期建设,总投资逾5亿欧元。今年3月,搭载了ContiSeal™自修补技术的轮胎产品更是本土化量产上市。
7月,重庆韩泰轮胎有限公司决定在2024年之前,投入约1.68亿元新增年产92.4万条自修复乘用车轮胎的生产能力。
米其林轮胎也曾在财报中披露产能结构调整计划:预计2016—2020年,将中国地区乘用车轮胎产能提高20%达到240000吨。2018年6月8日,米其林沈阳轮胎公司600万条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扩建项目正式开工。
2、外资轮胎不会放弃在华品牌和市场份额
1989年,米其林率先进入中国,品牌扎根建设超过30年之久。随后,固特异、佳通、锦湖、普利司通等也陆续完成布局。目前,在中国的主要外资轮胎企业多达十余家,在国内乘用车轮胎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工厂一共约有31家,其中佳通工厂数量最多,为6家。外资轮胎企业半钢胎年产2.6亿条左右,约占全国橡胶外胎产量的30%。
品牌悠久、产能庞大,其在华营业收入也十分庞大。
财报显示:普利司通2019年全年轮胎业务销售额为29531亿日元,除日本以外的中国、亚太地区销售额为5942亿日元,占总销售额16.85%。
固特异2019年全年销售额147亿美元,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销售额21.15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4.39%。
住友橡胶(旗下有邓禄普、飞劲等品牌)2019年销售额8933亿日元,其中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销售额达1603亿日元,占总额的17.94%。
决定企业在何处经营的因素是市场和利润。全球排名前五的几位轮胎大佬尚且在中国有近20%的销售额。如此偌大的蛋糕,怎会放弃?
外资轮胎全部退出中国,会怎样?
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进程。外企撤离中国,一定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损失。同时,也会深深伤害美日等国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外资轮胎企业退出中国,只是个伪命题。
相关调研显示:日本的劳动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有7成企业人手不足,8成企业34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足。美国方面,不仅配套设施缺乏,制造业人才缺口也十分严重。截至2019年8月,美国制造业职位空缺率高达3.6%,远高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一旦美企从华撤离,美国是无法消化这些迁回去的工厂的,毕竟美国的制造业人群才2000万人,轮胎企业回国后去哪里找劳动力?
今年2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有这么一组数据: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资、工地价格高于中国数倍。如果脱离中国,轮胎企业用人用地成本、关税成本、产业链成本将居高不下,使轮胎产品丧失竞争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任何伟大的王者也无法改变大海中的洋流。”所有违反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的行动,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中国市场没有了外资品牌的竞争,大家都不卖外国轮胎,会变成什么样?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推荐 · 阅读
祝您2020年轮胎大卖!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