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品评 | 上汽通用病了?系列报道之二 起大早,赶了晚集 失势新能源汽车市场
汽车品评 2020-08-29 11:31:31 0
文 字 | 大 眼
设 计 | 小宇宙
近期,上汽通用23年销量突破2000万台的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但结合时下境况,相信上汽通用怎么也高兴不起来。23年里,2018年突破200万台销量的记忆,目前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之前赛欧、凯越、英朗一骑绝尘般的销量,如今都需要靠大幅降价来勉强支撑。
我们看到了上汽通用这两三年里大量的新车上市,轿车、SUV、MPV以及性能车型,可除了GL8之外,又有谁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呢?
与南北大众差距越拉越大,而背后的吉利汽车与东风日产咄咄逼人,是上汽通用面临最紧迫的现实。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上汽通用已经有过几次让出探花位置的情况出现,一旦人们将此当做常态,形成思维定势,那对于上汽通用的品牌形象将产生致命的打击,日后的销售前景将更加不看好。
大众在国内的神车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尤其是一汽-大众,在补齐了SUV与入门级品牌“捷达”之后,产品矩阵已经非常完善;上汽大众,也已引入豪华品牌奥迪,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车型阵容。此外,南北大众即将投产大众的MEB平台车型,在电动化战略上将目标直指特斯拉。这些反映在7月的销售数字上,上汽通用虽然迎回了久违的同比增长,但相比第一名的一汽-大众已经出现了单月6万台的巨大差距。
除了前面的南北大众难以逾越,对于上汽通用来说,背后的吉利汽车和东风日产也是咄咄逼人。作为自主品牌一哥,吉利汽车如今向上的势头也是非常强烈。当前吉利投放的多款车型,都是来源于和沃尔沃合作的CMA平台。这个平台相比于别克和雪佛兰的车型来说,在产品力上不仅丝毫不怵,在主被动安全技术甚至还领先一筹。
吉利自身开发的BMA小型车平台,在成本上也大幅领先由泛亚主导的K平台。东风日产旗下更是有着轩逸、奇骏这些在销售成绩上丝毫不逊色于大众的车型,市场可以在所在的细分市场上排名第一。
对于上汽通用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缺失,是导致如今被动局面的罪魁祸首。上汽通用从2018年开始在紧凑型和中级车的低配车型上大面积推广三缸发动机,致使其销量、口碑和品牌美誉度一落千丈。大规模使用三缸机的原因是通用旗下车型油耗普遍较高,在为了应对国家油耗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在发动机上去挖掘潜力。如果上汽通用之前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新能源汽车上,就不至于为了双积分铤而走险,导致如今无法挽回的局面。
通用汽车其实很早就已经布局电动车了,但上汽通用似乎从来没有重视过新能源汽车项目。无论是早期从北美引进的Volt还是泛亚在2013年自己开发的赛欧电动车,我们都很少听到上汽通用在国内为其进行大规模宣传造势。这背后,是上汽通用对于国家新能源政策解读的重大失误。一方面上汽通用高层过于自信,自己都无法实现盈利的电动车项目,更不要说其他企业了;另外一方面,电动车续航里程等主要指标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国内消费者不会放弃稳定可靠的燃油车,转投电动车。无法实现盈利,但资本可以来投入。做高股价,提升市值,同样可以实现财富的急速膨胀,当前的特斯拉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攀升,三元锂电、刀片电池,让如今的电动车续航里程轻松超过500公里,而这还不包括蔚来、北汽力推的换电技术所能发挥的互补作用。等到通用回过头来,重新再做BEV3平台的时候,曾经的蓝海市场已经红得不能再红了。如今希望购买电动车的人都知道特斯拉、蔚来、丰田、大众,还有几个会把通用的新能源车型纳入自己考虑的范畴呢?企业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形上升的态势,销量上起起伏伏都很正常,即使如今高高在上的南北大众,之前也曾经历过销量低谷,其中上汽大众更是险些出现过全年亏损的情况。两三年的销量增减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但如今上汽通用让人们最为担心的是,它已经缺少了曾经的霸气,曾经制造出爆款车型的底气。和长安福特之前20多月无新车可推的尴尬境地不同,在泛亚研发中心的支持下,上汽通用这几年即使面临北美通用的战略收缩,仍然投放了不少新车。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新的爆款车型产生,而上汽通用也过起了小富即安的生活。除了老当益壮的GL8以及终端大幅降价的英朗之外,整个上汽通用旗下上百款车型,再无一个可以挤进乘联会排行榜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汽车是一个向规模要利润的产业,过多的车型,必然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体现在最终的财务数据上,就是上汽通用在全年的净利润上已经被南北大众甩开了远比销量更高的差距。它必须要吸取同为美系的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两家公司的经验教训:一时的业绩在公司长远创新能力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一切从股价出发,为了股东和投资人的分红而放缓在技术领域的投入,那势必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除了全力投入之外,别无他法。包括BEV3,Cruise无人驾驶系统等,都在第一时间投放到中国市场,否则就将硬生生被竞争对手拉开代际的差距。同时上汽通用自身也需要积极自救,真正俯下身来去倾听中国消费者呼声,那个曾经在营销创意与品牌塑造上建立无数传奇的上汽通用的营销团队,正在青黄不接,风光不再。大幅终端折扣、三缸机、细分市场车型重叠、恢复老凯越……这些或饮鸠止渴,或自我托大的战略,早晚会把上汽通用23年来积累的品牌无形资本一点一点耗去。今天的上汽通用,已经退无可退,是时候放低姿态,去认真面对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