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小鹏终于也迎来了上市。
昨晚,小鹏正式在纽交所挂牌,发行价15美元,收盘上涨41%,也将市值推高至150亿美元。
在IPO这个玩家名额有限的新战场中,从首天的成绩来看,小鹏似乎初步割到了美国人的“韭菜”。
不过,环视整个造车新赛道,昔日的竞争对手已所剩无几。
除面临特斯拉的挤压外,小鹏既要设法从中国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中脱颖而出,还要面对老牌车企们的挑战,更要迎战自己。
这一次,小鹏能否顺利“超车”?
事实上,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一家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未来潜力至关重要。
那么,小鹏未来的想象力在哪?
首先是小鹏的定位。
相较于蔚来主打服务至上的豪华车市场、理想解决里程焦虑的二胎奶爸市场,小鹏定位中高端智能化汽车,更强调高性价比,并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上“加码”。
这种差异化的打法,与特拉斯的打法不谋而合,也被市场认为有良好的增长空间和前景。
其次,小鹏持续自研软硬件,在自动驾驶系统XPILOT和车载智能系统Xmart OS形成了一定的护城河。
经过梳理精选君发现,小鹏此前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是“烧”在了自主研发上。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短期或许会影响到资金链的情况,不过从长期来看,研发成果必会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杀手锏”。
而得益于自主研发的优势,目前小鹏形成从底层芯片、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等软硬件优势。
自2018年12月推出小鹏G3以来,小鹏已完成八项主要的OTA固件更新,并为车辆增加了50种新功能。
不断的迭代升级,将让小鹏的产品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也将“反馈”到销量上,形成正向资金链循环。
最后,小鹏的“降本增效”体系在逐渐加强。
招股书显示,小鹏即将推出的第三款车型可以与小鹏G3共享大约70%的组件,预计第三款车型的开发成本将显著降低。
随着新品推出、生产规模扩大,小鹏的边际成本效应将逐步显现,未来成本将大幅下降,同时快速提升毛利率。
根据CEO何小鹏判断,电动汽车的春天将会在2021年下半年到来。
而在IPO之后,加之“高筑墙 缓积粮”的自主研发布局,小鹏真正的盈利节点,也将在厚积薄发中一步步靠近。
不可否认,小鹏一直在持续向好,但在其发展路上,也刻有明显的特斯拉影子。
此前,特斯拉曾以Autopilot技术源代码被窃为由,对其前员工、现小鹏汽车员工曹光植提起诉讼,并引起广泛讨论。
小鹏后来回应,这是特斯拉“对一个年轻的竞争对手明显的霸凌”。
不但如此,相比起有“争议”的自动驾驶技术,小鹏在今年推出的新车型P7直接与Model 3对标,表现出要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野心。
在招股书中,小鹏还透露了下一步的造车计划,预计在2021年推出第三款新能源轿车。
其目标直指何人,已不言而喻。
此外,在招股书中,小鹏也将P7与包括Model 3、比亚迪汉在内的多款新能源轿车做了详细地参数对比。
7月份,P7的交付量突破一千关卡,达到1641辆,这与小鹏同期交付量对比还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与特斯拉相比就差得太远了——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在华交付超过三万辆。
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有Model 3降价因素的影响,但更多还是来自品牌力的差距。
而品牌始终是影响国内消费者购车选择的重要因素,小鹏现阶段的技术优势,并不足以撼动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的追捧。
不可否认,小鹏在技术上拥有领先优势。
但是,对现阶段的消费者来说,它们对新能源车的技术差别并不敏感,这或许是导致小鹏在交付量上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对于小鹏而言,上市成功也只是刚刚走完了起步阶段,而要追赶特斯拉,依然还是一条漫漫长路。
2019年对于汽车产业来讲是艰难的一年,而2020年突如奇来的黑天鹅,更增加了行业的不确定性。
不乐观地说,对于有家底的传统汽车产业,这个冬天都不太好熬,对于还在嗷嗷待哺的新造车势力更是雪上加霜。
小鹏的幸运在于跑得快,已经实现IPO,为下一阶段发展充实了“弹药库”。
精选君认为,小鹏若想未来逆势突围,未必要与特斯拉“死磕”高端,可以从把重心放到二三四线市场、下沉市场上。
毕竟产品力优势在那,如若小鹏能够充分发挥长板效应,打好这一仗,顺利实现“超车”并非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