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伙伴们经常观看美剧,或者是有机会去到过欧洲,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欧洲的大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多半都是两厢车或者是A0级别的小车,一些在国内市场卖的不尽人意的车型,在欧洲却是卖的风生水起,为什么欧洲人会对小车情有独钟呢?换句话说很直观的现象,欧洲人普遍都是人高马大的魁梧形象,第一印象的确很难将他与小车联想到一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公社君就来跟大伙聊聊。
(以及当年科比·布莱恩特1.98米的身高,代言Smart的时候,公社君是真惊呆了)
欧洲与国内汽车文化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众所周知的是早在1886年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了第一台车,在此后百余年的时光之中,欧洲人可以说伴随着、见证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同样相比之下,国人真正接触到汽车不过很短的一个时间,正儿八经大规模的接触汽车也得是21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直到2005年左右,国内的私家车保有量是微乎其微的,轿车几乎都是各家单位的公车,尽管随着十多年的市场快速发展,国内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和欧洲相比,消费者的私家车保有率还是非常低的。
不管你服不服,对于欧洲人来说车辆就好比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并且早已习惯了几十年,在他们眼里,可能就跟买个手机、冰箱一样寻常,而在国内有着相当一部分的人来说,买车至今依旧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在买车了之后甚至还要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因此汽车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绝不仅仅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汽车还要承载的是车主的“面子”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公社君尽力了,相信大伙一定懂意思)
随着车辆进入市场的潮流如洪水般涌入,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大伙的要求也随之多了起来,公社君把TA称为“暴发户心理”,“大就是贵就是漂亮”虽说这话听着讽刺,但的的确确在国内家家户户上演着,而微型车、轿车等等反而成为了小众车型了,车辆字面上去理解就是一台交通工具,在欧洲消费者眼里,TA就是我要完成某项工作之中,从A点到B点需要用到的一个工具而已,同样只是为了实现这个距离,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中大型的车呢?
真正的“现实”才能解释这一现象!
不少伙伴要质(tai)疑(gang)公社君的话了,单纯用“国内消费者更要面子而欧洲消费者不要面子”?爱面子是人之天性,没有任何对与错的说法,所以说要去解释两个市场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还得通过现实的角度去透彻!
首先欧洲市场的保有率是非常的高,所以也就导致二手车市场比起国内来说发达了很多,也就导致了不少的当地大学生,勤工俭学省出好比一千欧用来买一辆二手车代步,毕竟相对国内而言还是要好上不少的环境之下,他们居然会只注重到前排的空间,后排及后备箱的位置几乎常年放倒,喜欢一次去超市买很多东西回家的欧洲人对于后备箱空间大小的关心是要明显大于对后排空间大小的关注的。(就你能叭叭叭的,我看人家挺喜欢皮卡呢,嗯对,公社君想说的是,那叫人家的皮卡,国内充其量叫SUV半挂)。
不同于国内城市的马路都是近些年拓宽或者是重新修筑的,总是永远在“浪费时间”,相对而言,欧洲的很多城市对于城市的整体风貌都保存得非常好,很多城市的道路和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并无差异,在欧洲也经常可以看到只能供一辆车通行的小巷子,很多车辆只能停靠在路边停车位,小车也更利于在狭窄的城市道路当中通行。
“聚”在最后
早在很久之前公社君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会不会是这样一个现象呢?身为80后的伙伴们,才逐渐开始接触到车,所以自然而然的“人情世故”上就要考虑到老人及孩子,这也是社会沉淀之下隐射出来的“风俗”吧,如果你不想做那个只顾自己的“白眼狼”,你也只能这么做,反观欧洲,人家可能真的18岁之后,家中人手一车,各自有各自的空间,并不会有这些繁琐、烦人的事情,大伙你们觉得分析的对不对呢?快跟公社君讲讲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