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相军
前天,国内某知名汽车垂直网站公布了比亚迪针对汽车电池安全做的一项对比实验,该实验将当今汽车电池最主流的两种电池,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连同比亚迪最新研究出来的刀片电池一起做了针刺实验,通过实验经过及结果显示“刀片电池”即便经过针刺也能保持在30-60℃之间,貌似验证了比亚迪刀片电池在极端状态下更为安全的特质。
![]()
但作为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汽车专业媒体而言,较真的对整个实验报道尤其是完整实验视频进行仔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研究别说还真发现了一个明显的BUG,在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过程中视频明显是被剪辑了的,而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针刺实验则是连续的。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这次针刺实验难道有猫腻吗?而且这么重要的实验,只有某一家汽车垂直网站进行了现场参与报道,为什么没有邀请更多家全国性的媒体公开参与呢?
![]()
何为电池针刺实验
在分析这次实验之前,先简单普及一下何为电池针刺实验,电池针刺实验的作用是什么,也让更多不了解专业术语的网友可以更清晰的对其有个基本概念。
现有的动力电池基本是以锂离子为核心元素而研发的,而锂离子电池在存储及冲放电的过程中会经历非常复杂的涉及电化学、热力学、传热学等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极端状态下可能会造成电池的不稳定,以至于瞬间短路,进而电池产生冒烟、漏液,甚至起火爆炸。去年影响非常大的特斯拉车库起火事件就引起过广泛关注。
![]()
而电池针刺测试,则是模拟在实际应用场合中,异物刺入电池包内部导致电池发生短路的可能,进而观察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具体为将充满电的电池放在一个平面上,用直径3mm的钢针沿径向将电池刺穿,进而观察电池的安全性能,本次比亚迪的电池对比针刺测试也是就是这样的一次实验,而为了让实验更直观有趣还增加了所谓“煎鸡蛋”的环节,将鸡蛋也同时至于被实验的电池上,观察其在不同电池针刺实验后的受热状态。
![]()
电池针刺测试在国内原本是有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2018年后因为一些原因被暂停,之后新能源车生产厂家基本也不再对外公布针刺实验的结果。但是考虑到实际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有责任的厂家还是要保持自律,严格要求,不仅不能放弃针刺的研究而言更应该对自己研制生产的动力电池提出高标准要求。
比亚迪针刺对比实验到底有没有猫腻?
回到本次实验,仔细观看视频左上角标注时间的位置我们能看到,在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时差,即在13点47分56秒之后突然时间跳到了15点02分16秒,随着时间的变化画面有着明显的不同,细心的网友可能已经观察到13点47分56秒之前刀片电池上是没有鸡蛋的,而15点02分16秒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打好的鸡蛋。
![]()
![]()
这是我们在公布的实验视频中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而一旦被质疑的情况属实,那么本次实验所呈现出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可靠性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尤其比亚迪刀片电池其正极材料依然采用的是磷酸铁锂,所以其本质依然是磷酸铁锂电池的一种,而视频中展示出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在针刺实验中的无烟、无名火状态是否真实则有待考察,毕竟越是专业的实验越需要更严谨的实验验证和透明的实验过程。
![]()
![]()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近年来在新能源车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动力电池技术也是比亚迪的看家本领,甚至本国的长安汽车,国外的丰田和奔驰都和比亚迪在电力技术和新能源车层面有了更深入的合作。但越是如此,很多东西就越要摆到明面上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据悉将率先应用在今年即将上市的旗舰轿车比亚迪汉上,这款车现在也是网友非常关心的车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比亚迪可以更坦诚一些,尽早给广大关心此事的网友和媒体一个严谨的答复。
![]()
刀片电池到底怎么样?
刀片电池可以说是比亚迪数年磨一剑的核心技术产品,刀片电池的正极材料采用磷酸铁锂,并且将电芯做成了“刀片”形状,故此命名为刀片电池。
![]()
相比当今最主流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兼具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及增加电芯散热面积的优点,在直观上能看到的则是刀片电池有着更“扁平”和“长条”的特殊形状,而动力电池为人诟病的体积过大,侵蚀车内空间的弊病将得到优化。同时,理论上而言更加扁长的刀片电池散热将更加理想。
![]()
当然这些理论上的优点有待进一步的实际验证,而刀片电池在极端状态下的安全性能本可以在这次实验中得到体现。如果真如报道和视频中显示的那样,那么刀片电池确实有着更好的极端状态下的稳定特质,我们也要为中国汽车企业摇旗呐喊。但是如果是靠着猫腻,诱导消费者,误导媒体,那么我们也有权利去质疑和回击。
再次呼吁,希望比亚迪就此事给出官方的生命,如果可以最好能公布没有剪辑过的完整视频,当然在疫情过后组织更多媒体再实地观摩一次针刺对比试验,或许才是对消费者更重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