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品牌和车型,通过车辆外观设计上的差异,就能很清楚地读懂这台车想要表达的特点。比如日系和德系车、家用车和运动型车,我们都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差别。
但内饰该如何表达设计上的差异?在功能性之外,设计师会在哪些方面给车辆内部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今天的文章里,全新奥迪e-tron SUV内饰主设计师郭睿就会和大家聊聊:
“汽车内饰是如何表达「设计语言」的?”
![]()
文 | 郭睿
当今汽车内饰设计已经摆脱了功能至上,方块堆积的年代,在实现功能性的基础上能做更多的文章。
当代社会人们在车里度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内饰设计在汽车体验中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汽车内饰与外形相比,受到更多人因工程、法律法规、实用性、生产工艺以及成本的限制,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比外形设计更有挑战,但还是有章可循的。
基本空间架构
最能体现现代内饰设计语言的莫过于对整个座舱空间格局的定义,就好像一个房间,要通过家具的选择和摆放来定义房间的功能和空间感。
· 比较常见的汽车内饰空间架构有以下几种:
![]()
经典T型布局,内饰左右对称,强调仪表台与中控台的造型融合,线面从前至后的贯穿与流动,简洁实用,十分常见。
![]()
水平对称布局,仪表台左右对称,强调仪表台在驾驶舱前方的横向宽度和悬浮感,中控台与仪表台在视觉上相互分离,清爽大气,适用于中高端车型。
![]()
驾驶员为轴布局,内饰不对称,强调驾驶员专属区域的空间和视觉定义,操控元素都扭转向驾驶员一侧,可以用来显示车型的运动气质,常见于跑车和SUV。
· 再来两个难度略高的:
![]()
水平不对称布局,在表现仪表台横贯悬浮的基础上,造型元素轻轻转向驾驶员一侧,把轻盈与运动感融合起来,常见于德系中高级车。
![]()
两侧环抱布局,造型从两侧的车门上向前延伸,环抱于座舱乘员面前,体现座舱的整体空间感。
理论上来说,这些架构布局之间也可以互相融合,产生新的形态,但很容易就会过于繁复,有设计过度之嫌。
如果能确立一个简洁而又新颖的空间架构,就更容易让一款车或者一个品牌的内饰有鲜明的设计语言。
形面风格定义
确定好了车内的空间感,就可以开始对造型语言进行定义了。
与汽车外形设计相仿,对形面的处理能体现一辆车的设计语言,是柔软有机还是平直理性,是饱满圆润还是瘦削骨感,是工业简洁还是速度动感,内饰的性格能通过这些造型语言表现出来。
· 重要的两点:
一个是比例关系和姿态,基本原则与外形设计相同;
另一个是统一与和谐,内饰有很多部件组成,他们的造型风格要一致,部件之间造型的衔接要流畅工整有逻辑。
遵循这两点,才能让内饰设计语言明确并有吸引力。
人机交互体验
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驾驶机器,而是人们的旅行体验,功能越来越多,与个人电子设备以及互联网的联系日渐密切,人们越发讲究内饰软硬件的人机交互体验,它甚至会逐渐成为一款中高端车在市场上成败的关键。
车内人机交互要想有鲜明的设计语言,所用技术并不重要(按键、旋钮、触屏、语音),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清晰独特的操作逻辑,把硬件操纵与软件体验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可以简洁直接无障碍,也可以神秘玄妙多惊喜。
当然前提和第二点中提到的一样,硬件和界面的设计风格要与车内的整体风格和谐一致。
材质与色彩
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比喻,内饰就像一个房间,不可能只有一种材质和颜色,恰当运用不同软硬、不同颜色、不同肌理的材质,能更营造车型的性格,凸显造型设计的意图,加深驾驶者和乘客对内饰设计语言的体验和感悟。
结语
最近关于互联网汽车和自动驾驶的话题十分火爆,让人感觉一场天翻地覆的产业革命马上就到。
汽车内饰设计语言的发展会随着驾驶环境的改变而演进。
但内饰设计的许多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并不会因为自动驾驶和网络集成的到来而一夜改变,汽车不会瞬间变成一间移动的客厅/办公室,内饰设计语言对于对于一个品牌和一款车型的重要性依旧是不言而喻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