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市寒冬”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2020年的中国车市可以说是深受重创。不过欣慰的是,随着国内疫情逐步被控制,中国车市也慢慢走出了低谷。
从3月份以来,车市开始逐渐回弹,据乘联会数据,6月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5.4万辆,环比5月增长2.9%,实现环比连续第四个月增长。另外,位居销量前十的车企中仅有3家销量下滑,大多数已经处于稳步上升态势。我们似乎看到了车市熊熊燃起的小火苗。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一方面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救市,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新势力造车企业进入了加速洗牌期,博郡、赛麟、拜腾等开始出局;而还要一方面,一些常年居于末端的传统车企业也陷入了将要破产的困境。那么,谁才是赢家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据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9%,市场份额创出14.9%的历史新高。从具体品牌来看,6月份,奥迪A6销量17160辆,同比增长244.6%;奔驰E级销量15738辆,同比增长38.5%;奔驰C级销量15230辆,同比增长22.7%;宝马5系销量14972辆,虽然同比下降4.5%,但这是因为5系中期改款将至,引起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观望。
汽油车市场如此,新能源车也是如此,豪华品牌独领风骚。特斯拉刚一国产,便快速攫取市场。特斯拉6月出售14954辆国产Model 3,环比增长35%。特斯拉6月在纯电动市场销量份额已达到23%。
再看看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零售同比下降7%,环比增长3%;自主品牌则同比下降16%,市场份额32%,创近年新低。看着数据直线上升的豪华车市场,难道救市真的要靠它们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者对车型配置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引发的汽车消费不断升级,这是推动豪华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从数据上来看,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的需求差异化越来越大,豪华品牌因为其品牌知名度以及不断下探的入门价格,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对于豪华车的需求再加上疫情原因引起的支出相对谨慎,导致消费者在首选或者置换车型时,会摒弃低端车型或者品牌,转而更加倾向于让具有抗击打风险能力的豪华品牌,这促使车市分化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乘用车消费需求逐渐从增量市场向存量换购市场转变,从首次购车为主,转向换购、增购需求为主,置换型购车需求逐渐成为拉动汽车销量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消费者在换购、增购的时候,会更倾向于购买价位更高的汽车,尤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针对目前的车市现状曾经这样表示。
上面我们看到的是BBA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销量走势强劲,但二线豪车品牌,诸如沃尔沃,凯迪拉克等等,6月份则表现相对比较惨淡,销量均无一例外呈现下滑趋势。国车市的“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豪华品牌也是一样。
但也不可否认,随着车市下行压力下的竞争加剧,部分豪华品牌以价换量,对合资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形成了降维打压态势。再让我们从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产品结构对比来看,自主品牌轿车主要是在8万元以下,占到自主轿车总量 60%,而合资品牌8万元以下轿车占比仅有10%。但目前市场上,8万元以下需求明显趋弱。这也是自主品牌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自主品牌企业开始了品牌向上之路,但寥寥几家,目前只有吉利的领克,长城的WEY还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勉强当作相对的高端品牌来看。所以,目前来看,只有自主品牌及时调整产品战略,进一步增加自身的产品力,而不应靠虚无缥缈的“一切归零”等等传播噱头来博取消费者眼球而上位。
越是危机,越有机会。有些魔幻的2020年,充满了危机和挑战,而车市的“马太效应”更是越来越显现,只有做强做大自己,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