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素有中国版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之称的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在重庆正式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车型碰撞结果,曾经在IIHS测试中获得最高“Top Safety Pick+”评价的十代思域,却在侧面碰撞试验中,发生了B柱被撞断的严重缺陷。
![]()
![]()
![]()
![]()
![]()
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怀疑思域B柱被撞断是不是国产后偷工减料的结果,那么,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由于目前C-IASI还没有发布相关碰撞视频,我们只能从测试原理上进行分析。根据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官方网站上找到的2017版《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侧面碰撞试验规程》,针对一些重点考核指标,天涯君将其与IIHS进行了对比分析,侧面碰撞方法完全照搬了IIHS的考核要求。
![]()
![]()
![]()
关于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刚刚正式实施的2018版C-NCAP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针对侧面碰撞,《2018版》特地针对MDB的重量和离地高度进行了提升,而这个版本也被认为是最接近E-NCAP的版本。为了大家直观了解这部分信息,天涯君将《2018版》与《2015版》做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1.《2015版》侧面碰撞所使用的MDB只有950kg,而《2018版》则为1400kg;
2.《2018版》离地高度增加了50mm(600mm)。离地高度越高,在侧面碰撞中台车撞击到车侧门槛梁的面积也就会越小(要知道门槛梁能显著为车侧分担撞击力),相应的,碰撞变形也会越大。
![]()
如果说《2018版》难度大幅提升的话,那C-IASI就是直接拔高到了顶峰。其MDB质量达到1500kg,重要要比《2018版》还要多出100kg。另外,其撞击横梁(模拟前防撞梁)最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582mm,和《2018版》相当。可以看到,这三家在碰撞高度上不约而同选择了600mm,这是因为对大多数车型来说,变形最大的区域就在550~750mm范围。比如下图就是C-IASI在标准中给到的一般B柱变形量参考。
![]()
所以我们能看到本次C-IASI测试的12款车型,仅有4款在侧面碰撞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有两款SUV(SUV由于底盘高,相应的更容易避开最大变形区域),获得良好的达到6款,差评的为2款。也就是说达优的难度大幅提升了。
除此外,C-IASI和IIHS一样,对不同轴距的车型会设定不同的碰撞参考距离,这是为了权衡轴距对碰撞带来的影响(轴距会影响驾驶员在车内的位置)。思域的轴距为2700mm,参考标准要求,它的IRD值为154.8cm,而思域前轴到B柱的距离为162.0cm。切过肉的朋友肯定能感受到,切肉不能竖着刀切,否则很难切开肉,往往倾斜一点角度才更好切。
碰撞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由于撞击点和B柱未完全相对,就好比切肉一样,存在剪切力(一般来说错位越大,在末端越容易出现变形),故B柱就更容易被“切开”了。
![]()
作为对比,凯美瑞的轴距为2775mm,IRD值为158.55cm,而它的前轴到B柱的距离为158.57cm,几乎达到了“正碰”的情况。
![]()
根据以上推论,天涯君计算了参加测试的六款轿车的相关参数,具体表现如下:
![]()
可以看到,侧面碰撞上得分最高的凯美瑞有着最为理想的碰撞点,相比之下思域不算最差,但并不算好。某种程度来说,偏离的这段距离为B柱发生断裂埋下了隐患。
排除外因,思域B柱断裂到底是什么原因?
以上我们都是从外因角度出发,但出现B柱断裂,肯定也会有其内因,毕竟其他同批测试车型并未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调查发现,美版思域在B柱加强版、门槛外板、侧围上边梁处均采用了热成型钢,其强度达到1500Mpa,并且为B柱下部做了软区设计,这么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在主碰撞区经受巨大的能冲击力,另一方面能将力量转移到B柱下端进而转移到地板上。
![]()
![]()
注:可以看到,本次C-IASI测试,思域B柱断裂的部位并不在“软区”,这不禁让人怀疑国产化后并没有所谓的“硬区”和“软区”之分,同时“硬区”的强度也有可能不够好。
但国内我们并未找到相关的介绍(白车身强度分布图),仅就文字部分来看,这部分的描述显然要收敛一些。——“第十代思域的车身扭转刚性相对于第九代车型有了足足25%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结构的优化和近乎铺张的使用高成本材料。第十代思域的超高张力钢材(屈服强度大于980MPa的钢材)使用比例达到12%。”
天涯君猜测,思域这次B柱断裂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在国产化后参考了2015版C-NCAP测试标准,而《2015版》因为标准不严格,并不足以暴露问题。
注:思域仅参加过两次C-NCAP的碰撞测试。
相比于美版思域,国产化后的思域很大可能降低了车身材料的使用标准。至少从断裂区看,并没有发生在“软区”就是值得大家怀疑的一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因的影响,从C-IASI的测试标准看,它的考核难度已经达到了IIHS相同水平,而后者一直被认为是最严碰撞安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