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为什么要去干什么这个问题,有各种充满哲学或者生命意义的回答。但是本着言少必精的原则,英国探险家马洛里关于人为什么要去爬山的回答,已然成为范本值得回味:“因为山就在那里”。
其实这个答案和我们今天要聊的长城炮越野版有些不谋而合,我不愿意去传递什么真男人就要去越野这种过于主观的观点,赛道和公路同样能迸发强烈的雄性荷尔蒙。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从小就开始玩泥巴是多数男孩子的“天性”,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本就在那里。
各种越野利器傍身的长城炮越野版,无疑与高阶玩家的理念相契合,当你高度热爱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极致。如今观念在国内开始变革,皮卡不再单纯是工地战略合作伙伴,长城炮在乘用版及商用版中已经看到了改变。越野皮卡的上市则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信号,当下各种车型之中,皮卡才是充满最多可能的那一类。
将皮卡以用途再细分出乘用、商用、越野是长城炮出身就计划好的路线,这一做法不仅让人们清楚皮卡的多种用途,而且针对不同用途的车型特调也让本就有意购买长城炮的潜在消费者买车更加清晰明了。
之前我们已经对长城炮的乘用、商用皮卡进行过介绍,这篇文章不再赘述。前段时间刚刚上市的越野皮卡,才是今天的主角儿,特别是一些官方宣传的车辆配置,必须要亲自感受之后才能更加具象。
首先这次试驾的场地是一个专业的越野试驾场,不同于自驾豁车的路段这块场地更全面,包括交叉轴、炮弹坑以及不同角度的陡坡等等,能有针对性的对车辆性能进行测试。在教练带着熟悉路线过程中,因为难度并不低的场地让我感觉有点虚,毕竟这个车体量还是很大的,而且车长超过5米。
换我驾驶时才发现,教练全程是用的普通模式而且并没有使用原厂标配的三把机械差速锁。看到液晶仪表盘上如此的信息显示顿时变得底气十足,而且在驾驶时有包括感应灵敏的陡坡缓降、全景影像的辅助导致驾驭它并没有想象中的吃力感,方向盘力度也有三段可调,调至最轻虽说会损失一部分路感但无疑也更轻松。
中途试着把模式调至泥地(长城炮越野皮卡包含7种全地形驾驶模式),这时明显能感觉出动力发放来的更为及时,而且低扭更强,在冲坡时更从容了一些。氮气减震的加入让整台车体感更为紧实,相比油压回弹和阻尼感都好了不少。
除此之外在车内还有单独的控制坦克掉头以及蠕行的按键,有一点要说的是,虽然长城炮越野皮卡内饰的精致度不错,但并不是靠一屏解决所有,常用的功能都保留了物理按键,面积大更方便盲操。至于这两项功能我并没有体验,一是这些都属于极端路面下的辅助功能,二就是传统驾驶者可能还是会尽量自己控制车辆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拥有这些配置。
人们对于皮卡的固有印象具有相似性,一个车头加个货箱。没错这确实是皮卡的车型特征,但在这样典型特征中也要打造自己品牌的专属特点。越野皮卡在长城炮乘用版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更为硬派的设计细节:粗壮的前杠、黑化中网、涉水喉、外露拖车钩等等。
另外尾箱的多变性也是一大特点,除了常规的带伸缩脚踏版本以外,还可以通过7000块的价格选装盖板。有一说一,这块盖板作用还是挺大的,除了常规的可以防风遮雨外,日常在城市行驶车辆的整体感会更好一些,尾箱不会显得特别突兀。
内饰也是长城炮值得说道的点,拉开车门进入车内会有一种错觉,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粗犷的皮卡。满眼所见都被皮质所包裹,红黑的拼搭恰到好处,7寸液晶仪表和9寸中控屏显示效果和反应都处在主流水准。电子挡杆造型符合人体工程学设定,握起来舒服但阻尼感还有提升空间。
安全配置方面同样高的不像是一台皮卡,最新一代9.3版本ESP、360环视系统、车道偏离预警、ACC自适应巡航等配置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铺装路面下的行驶舒适程度。毕竟不是叫越野皮卡就能理所当然的放弃舒适,俗话说能文能武才是全才。
如果没有亲自试下这款车,厂家所宣传的一些高竞争力配置确实仅仅停留在纸面阶段,体验过之后这些闪光点才会被放大并且得到高度的认可。长城炮越野皮卡在非铺装路面下确实拥有不俗的实力,同时很好的保留日常驾驶舒适性,再关联顶配不到20万的价格,必须承认是真的香,要知道光是三把机械锁就已经价值不菲。
自从长城炮上市以来,销量一路长红,而且随着各大城市对皮卡限制的全面解封,覆盖皮卡使用全场景的炮越来越网红,“让皮卡流行起来”在现在看来也只是时间快慢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