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提供了一种对共和国工业化历史新鲜生动的解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帮助我们重新锚定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身份,思考未来的道路,它的重要性从未减弱。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不再只关注宏大叙事,具体的“个体”也进入了历史学家的视野。不同个体的记忆的碰撞更能帮助我们真实地触摸旧时光。
《解放——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的前世今生》便是这一研究转向后的重要产物。作者葛帮宁采访了17位参与“解放”汽车研制和发展的亲历者,提供了一种对共和国工业化历史新鲜生动的解读。整本书以时间为纵轴,以不同年代的人物采访为横轴进行排列,葛帮宁将一个个“解放”功臣的故事细致地串联起来,编织成璀璨的繁星图,为我们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解放”之旅。
这部传记最可贵之处,在于呈现了多样的“解放”历史。我们既可以看到像新中国重工业部第一位汽车部主管孟少农这样的开山功勋讲述他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解放”的发展方向,也能看到韩玉麟这样稚嫩热血的大学生的成长故事,还能看到陆林奎这样从基层落砂工一步步成为一汽副厂长的往事回述。无论是谁,他们不爱谈自己给了“解放”什么,却都在谈“解放”给了自己什么。他们不断强调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在‘解放’的时光是快乐的”“‘解放’助我成长,也帮我学习,他告诉我如何创业,也教我如何做人”。或许“解放”已经融入了他们的骨子中,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另一个让我久久难忘的细节是普通员工与领导层关系的密切和亲近。几乎每一个被采访到的老员工,都谈到了孟少农、郭力、饶斌等老领导对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他们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以强烈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解放”人。
一汽原副总经理徐兴尧深情地回忆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三一制”路线。那时候的干部要下楼出院,要和技术人员、工人共同讨论设计方案,从不脱离群众。在书中所附的照片里,可见1953年一汽奠基仪式上万名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字,也可见改革开放后对“解放”进行换型改造的万人大会。“众人抬柴火焰高”,“解放”虽历经沧桑,但“解放”精神从未淡化。
“解放”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象征,它也记录了中苏关系的友好期。1958年中苏关系破灭,“解放”遭遇危机,但无数“解放”人仍是咬着牙挺了过来。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完善工业体系的新中国是多么受制于人,从“无”中闯出路来又需要怎样的坚强勇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解放”牌汽车的发展之路无疑是一次“长征”。为了工业化,无数共和国人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才赢得现如今的工业独立和技术自信。
读罢整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明晰“解放”汽车60余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对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如何理解“解放”牌汽车在新中国成立初建立的意义?如何看待“三十年一贯制”?如何评价“解放”牌汽车改制后的得与失?
每个采访者对这三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