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驱动形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它在汽车构造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汽车驱动形式分为FF(前置前驱)、FR(前置后驱)、MR(中置后驱)以及RR(后置后驱)。
![]()
驱动形式的布局,决定了汽车的驱动轮在前或后,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还决定了发动机这个一部车中重量最大的部件的安装位置。发动机安装位置所影响的,是车辆重心的位置,所以驱动形式的布局便成为了决定车身重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
一辆重量平衡良好的车,可让发动机将动力有效地传递到驱动轮上,对于起步、中途加速的性能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刹车时,车身也不易受到惯性的影响而前倾,可以更有效地使刹车发挥出它的性能。
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响车辆在弯道中的稳定性,由于过弯时的离心力会使车辆变得不稳定,所以重量分配不当的车辆,在过弯时离心力增加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打滑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追求操控性的车型,都在追求50:50前后重量分配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种类的驱动形式对车身重量的分配和操控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FF(前置前驱)
![]()
前置前驱,顾名思义,发动机放置在车辆前部,并且使用前轮驱动,由于这样的布局,无可避免的将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都收纳在发动机舱内,使重量集中于车辆前部,以至于在过弯时,车头的重量远大于车尾,使车辆由于惯性而更容易突破前轮的地面附着力,从而出现推头(转向不足)的情况。并且在过弯时,前轮必须要兼顾车轮的直进性和转向两个部分,因此前轮驱动并不适合搭配大马力车型。
FR(前置后驱)
![]()
前置后驱,发动机和变速箱同样放置于前方,但动力通过一根驱动轴传递到后桥上的两个车轮。前置后驱的布局形式,是目前最容易实现50:50前后重量分配的驱动形式布局,诸如宝马等诸多能够达成50:50重量分配的车型,都采用这种驱动形式。在操控层面,后轮负责驱动,前轮负责转向,这种两者互不干扰的“合作形式”也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而缺点,则在于路面湿滑时,比较难以控制车辆的动态。
MR(中置后驱)
![]()
中置后驱在民用车中并不常见,因为安装在车辆后轴前方的发动机会占据很大一部分车内的空间,不过在并不需要太多车内空间的跑车和赛车中却十分常见。
中置后驱的布局,让重量大部分集中在车辆的中后部,在重量的分配上仍然不及前置后驱的车型(也有少数车可以做到,只是没那么容易),但由于发动机在车身中央附近,其与整车重心的位置十分接近,所以在过弯时,发动机的重心转移对整车的重心影响非常小,可以让车辆发挥出更好的弯道性能,这也是为什么跑车和赛车大多都采用中置后驱的最主要原因。
RR(后置后驱)
![]()
后置后驱与前置前驱几乎就是一个“两极分化”。安装在后轴后方的发动机驱动后轴上的两个车轮,这样的布局形式虽然让车辆的重心非常偏后,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重量却可以将后轮牢牢地压在地面上,从而使后轮获得更好的抓地力,让车辆拥有更好的加速性能。但相反的,由于车辆前方缺少负重,过弯时无法让前轮获得较大抓地力而产生的转向不足仍是一大问题。并且,若是后置后驱的车辆发生甩尾的情况,驾驶者没有极为优秀的驾驶能力,是几乎无法将车辆拉回正常行驶状态的。
4WD(四轮驱动)
![]()
四轮驱动作为最特殊的一种存在,其实现在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前面4种驱动方式,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改为四轮驱动的形式,这种形式除了增加车辆重量以及增加油耗的缺点以外,它所带来的稳定性和车辆起步、加速时的性能发挥,是其他几种驱动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而原本在弯道性能中,四轮驱动并不会有太过突出的表现,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从最开始的机械系统到如今众多电子系统的辅助下,四轮驱动形式在弯道中的能力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