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变的越来越多,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12年我国有超过16万人死于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其中行人等交通弱势群体死亡超6成,因此对于行人的保护也愈发引起关注。在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就加入关于行人保护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未来汽车不仅需要能够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对于车外人员也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
上图是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对行人保护功能的测试标准。那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现在主流的行人保护功能都有哪些,我将它归类为电子辅助保护和被动实体保护两类。
![]()
![]()
![]()
很多与行人的碰撞事故都发生在夜间,这主要是因为能见度差,导致在发现行人后,驾驶员没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制动或避让的措施。夜视系统的加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通过红外成像技术,将前方的路况呈现在显示屏上,从而提升视野。在一部分车型上,还可以将正在移动的物体单独标示出来,以方便我们观察。
![]()
![]()
这个技术很好理解,它是将车辆的雷达等传感器与制动系统相连接。当传感器探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便会激活车辆的制动功能,以达到刹停或降低碰撞速度的目的。
![]()
![]()
可以将这个功能理解为主动刹车的一个升级版,它除了可以探测前方的障碍物之外,还可以对它们进行识别。通过计算机运算,来判断这个物体可能的运动轨迹,进而更有效的采取制动或规避的方式,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
相比上面说到的主动规避措施,下面要说的是当碰撞无法避免时,如何可以将由碰撞造成的伤害降到更低。
![]()
![]()
这里主要是通过优化车身前部结构,来降低在碰撞时可能对行人造成的伤害。比如通过在保险杠前方添加缓冲材料的方式,来减小保险杆对行人的撞击力度;通过对发动机盖特殊部分的预压折,使其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形成特殊角度的溃缩,从而起到缓冲作用等。
![]()
![]()
主动式发动机盖的工作原理,也是通过增大缓冲区的方式,来降低行人因撞到引擎盖及下方发动机缸体而严重受伤的风险。当传感器探测到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盖的后部(靠近车窗一侧)会迅速升起一定距离,创造出一个缓冲区,去吸收碰撞能量。
![]()
![]()
相比于主动式发动机盖,行人安全气囊是一个升级版配置,它的作用原理与我们车内常见的安全气囊相同。在发生碰撞时,它会从发动机盖的后部弹出,包裹住可能会对行人造成伤害的挡风玻璃和A柱,并通过气囊的缓冲作用来保护的行人。
![]()
![]()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对于行人的保护措施推出,但如果想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路上行走更安心,那专心驾驶还是最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