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来,中国乘用车市场一直处在持续下滑的状态当中,虽然2020年第一季度结束之后,国内乘用车市场开始回暖,尤其是5月狭义乘用车销量出现了1.8%的同比增长。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国内汽车市场的危机却并没有得到解除,市场份额已经开始非常明显地向优势品牌聚拢了,一汽大众5月销量为18.68万辆,同比增长22%;丰田5月份销量为1663万辆,同比增长20%。不过很明显,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等末端厂商已经呈现出极度危险的状况,现在看来,经历了第一季度市场严重低迷的洗礼之后,以这几个厂商为代表的劣势品牌们,可能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
虽然5月份中国乘用车市场出现了幅度微小的增长,好像国内乘用车市场已经出现了触底反弹,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国内乘用车销量出现微小增长的原因所在,还是那句话,第一季度三个月的部分被挤压的需求在4、5月份开始释放,也就是出现了销量后移。而另一个方面很多省市都出台了针对刺激汽车消费的补贴措施,补贴幅度一般都在2000—5000元,这样的补贴幅度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购置税,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汽车消费。但是这样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上依然是之前小排量购置税减半的翻版,大水漫灌式的购车补贴,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将失去催生销量增长的作用了,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好日子早就过去了,中国车市已到强弩之末了。
![]()
其实这一点不仅可以通过2018年、2019年整个乘用车市场持续下滑的销量可以看出来,而且通过人口结构、收入结构,也能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契合的结果。我们长期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普通老百姓购买力有限,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内汽车市场超过100个汽车品牌生存并取得像样的发展状态,所以在刺激措施结束之后,车市就会出现一轮“倒闭潮”,2017年之后是一波,我们相信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将更加严重,更多车企或许将被迫出局。
![]()
事实上,国内老百姓对于汽车的购买力并不是很强,如果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国内的乘用车销量应该比现在少一倍才是正常状态,大家可能绝对匪夷所思,觉得我们在信口雌黄,我们列举一组数字大家就明白了。之前财新网统计,国内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于1万元的人口数量为854万人,大于5000元以上人口为7200万人,之前我们也觉得这个数据相当不真实,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也算是符合实际,因为它的计算基础是家庭,比如说5口人,两位老人,两位中青年,一个小孩,老人和小孩收入为0,两个中青年就算各自月收入2万元,那么家庭的平均收入还是不足1万元,所以其实能够达到家庭人均收入5000元、1万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
所以家庭人均大于5000元的人口,只有7200万人,其实已经算是很多了。那么通过上面的表格,大家也能看到,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的人口高达2.2亿人,不足1000元人口高达6亿,13.28亿人不足5000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中国汽车市场想要长期取得持续发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国车市进入强弩之末似乎已经成为定局了,因为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买车基本上就算是举全家之力了,这种模式对于整个汽车市场而言,并非是长久之计。
![]()
那么为什么国内的汽车数量依然在增长,很多人还是在买车?我们发现,很多个人和家庭买车,其实都是在超阶层、超预算买车,其实很多人根本无力购买汽车,但是为了所谓的面子,通过各种贷款、按揭也要购买一辆车,而且买车之后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这些变化是不会体现在厂商和经销商的销量数据中的。这才会让人们觉得国人很有钱,让厂商觉得国内市场依然潜力巨大,事实上从收入结构来看,国内车消费能力并没有那么强,汽车作为很多人面子的一种标签作用,让很多人超出了能力范围买车,导致了之前国内汽车市场的虚假繁荣。
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国内乘用车短期的回暖只是一个虚像,在未来一段时间,国内乘用车必将陷入持续的低迷当中,很多车企也必将在持续的销量低迷和车市的两极分化中,被迫走向出局。而随着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强化,当量力而行成为主流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内乘用车市场或许将呈现稳定且低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