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网友把各大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的角逐,比喻为斗地主,其中吉利是手里牌最好的,长城是最会打牌的,而长安是手里牌也不差,牌技也还可以,但一直叫不上地主的。这样的比喻倒也贴切,长安“赢钱”的时候赢不到多少,曾经长安CS75月销稳居国内SUV前十,甚至有赶超哈弗H6之势时,那是长安手里牌最好的时候。
如今长安上半年销量整体下滑16.35%,去年月销量两万以上的长安CS75,今年月均销量不到13,000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长安睿骋CC,也失去了上市12天订单破万的风采,今年月均销量不到4,000辆。手上有好牌的时候,长安没取得大胜,现在手里的好牌打完了,只能再等洗牌时重新抓牌。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的长安,已经没有多少赌博的筹码了能够支撑到抓好牌了。近日,长安汽车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净利润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67.54%-63.21%,相比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6.35%(长安品牌+长安欧尚品牌),净利润的暴跌是更为恐怖的。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利润下滑的原因,长安在预告中直言不讳的指出,是由于合资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虽然长安没有点名这家合资企业是谁,但大家都能想到,长安马自达上半年累计销量为90,237辆,与去年持平,长安铃木半年累计销量为24,121辆,但2017年全年销量也仅为86,513辆,长安PSA半年累计销量为0.15万辆,但2017年累积销量也仅为0.61万辆,可见长安铃木和长安PSA早已跌破底线,对利润的影响也并不明显,那长安所点名的合资企业,只能是销量同比暴跌了15万辆的长安福特了,确实今年福特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
不过把利润暴跌的锅甩给福特,也暴露出了长安的问题所在,整体利润全靠福特支撑,而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却很薄弱,长安汽车往年年报数据显示,长安汽车2016年和2017年自主品牌即便销量乐观,但对于总体利润的贡献都不足10亿元。
利润率低,直接导致了长安没有更多的金钱投入到产品研发之中,而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不足,会直接影响新产品的品质和销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长安CS75“机油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且后续处理方式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新款CS75车型的翻身之路,甚至对CS35和CS55的销量都产生了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长安之前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是一点不含糊。首先,除了重庆、北京和上海之外,长安在意大利都灵、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日本横滨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其中意大利中心负责造型设计,日本中心负责内饰设计,英国中心负责动力系统,美国中心负责底盘调教。
而如此大规模的研发体系,却没能设计出一套属于长安自己的家族化设计,当然,从长安汽车的外形设计上,也可以看出长安确实投入了不少,其中睿骋CC就获得过红点设计大奖,然而凭借单一产品实现品牌突破的时代已经过去,长安却依然坚持着旗下各大车型单打独斗的战略,没有形成体系。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长安还将一部分成本投入到了与自主量产车型无关的领域,例如自动驾驶以及对长安PSA合资公司的“输血”,在去年6月,长安和PSA集团对长安PSA合资公司紧急输血36亿元(双方各增资18亿元),在今年1月底,长安投资4.18亿美元来缓解长安PSA集团的债务负担。
但自动驾驶技术离运用在长安量产车型上还有很远的距离,对长安PSA的输血,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救活DS品牌,给长安带来利润上的提升。本身盈利能力就弱,再加上大笔的成本的投入仅有一部分用在了新一代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成本利用效率低,也会使得后续新车型产品竞争力大打折扣,投入与回报也将越来越不成正比。
如果要给长安找一块遮羞布,那就是长安新能源6月销量为8,909辆,超越长安新能源1-5月累计销量8,162辆。然而制造新能源汽车所需投入的成本,比燃油车更昂贵,利润如此惨淡的长安如何保证新长安新能源的品质,而且随着补贴退坡和双积分政策的到来,长安新能源一边必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一边有得接受研发经费不足的现实,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此时对于长安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将目前手上这堆烂牌打赢,而在国内汽车市场接近饱和,增速接近为零的今天,还有多少空余的市场份额能够让长安去争夺?从竞争对手那里又能抢回多少?如果今后长安依旧没有适当的方法,去打破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的恶心循环,想必有朝一日,一汽、东风、长安的合并公告会出现在它们的官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