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再年长一些,到了会长这个年纪,对时间越来越敬畏的同时,对速度的渴求不再那么炽烈,反而希望拥有一辆能陪伴自己慢悠悠地去翻山越岭的车,在有生之年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
越野车,无疑是有情怀的,而情怀往往则代表着昂贵。实际上,对于“越野车”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很多人还将所有SUV都称作“越野车”,但大多数SUV其实不具备什么越野能力,而有着强大越野能力的“硬派越野”,往往又意味着昂贵的售价,这也是20年不换代的吉姆尼仍然显得弥足珍贵的原因。
![]()
奔驰G和路虎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也仅限于梦想,过高的售价使得能将这个梦实现的人寥寥无几。反正越野车都普遍这么贵了,会长今天索性膨胀到底,给大家介绍一款越野能力超强的汽车——乌尼莫克(Unimog)。
乌尼莫克来自工业强国德国,而说到德国,大家很自然的会想起BBA,其实乌尼莫克确实和这三者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
![]()
“乌尼莫克”并不是其创始人的名字,其创始人名叫艾伯特·弗里德里希(Albert Friedrich),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巴伐利亚汽车厂(宝马汽车公司的前身),跟着当时宝马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当学徒。
![]()
在这段时间里,弗里德里希的天分很快的显现了出来,他设计的多缸汽车发动机被用于霍希(Horch)的乘用车系列,而霍希正是奥迪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创办的第一个汽车公司,后来和奥迪(Audi)合并成为其一部分。
![]()
1933年,弗里德里希到了戴姆勒-奔驰,凭借过硬的实力很快晋升为总工程师、技术总监。
![]()
二战后,弗里德里希因盟军法律被迫离开奔驰,后来自己成立公司,开始研发一种新型农作车辆,他们希望这种车有着坚固的车架及前后取力器输出轴,以便前后方及侧面连接机具作为农业生产使用,1946年,第一辆真实的乌尼莫克概念车诞生。
![]()
1948年,乌尼莫克概念车在法兰克福农业展览会上展示获得了首批150份订单,开始挂上红色“U”形的牛头车标走上量产之路。
![]()
![]()
但是受限于订单和生产能力,两年之后弗里德里希将乌尼莫克交给了戴姆勒-奔驰公司。
“投靠”奔驰之后,乌尼莫克仿佛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找到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平台。1951年,戴姆勒奔驰将乌尼莫克规划为商用车领域,偏向于运输、牵引车野外作业,这为乌尼莫克直至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是乌尼莫克从“农用车”开始过渡到“多功能车”的里程碑。
![]()
1953年,戴姆勒·奔驰将乌尼莫克原本的车标替换为了三叉星的奔驰标志(当然,还保留着“乌尼莫克”的名称)。
![]()
之前的乌尼莫克驾驶室都是不带硬顶的,戴姆勒·奔驰意识到了这种局限性,于是在之后开始推出带封闭驾驶室的车型,开始多线发展:其中传统的箱式偏向农业用途;软顶/敞篷偏向多功能车辆;而封闭车厢偏向运输/牵引车。
![]()
此后乌尼莫克的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了,衍生出了消防车、垃圾运输车、扫雪车、飞机牵引车,甚至装甲车!
![]()
![]()
![]()
虽然种类丰富,但无论哪种车型都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名称形容——越野车。
德国国防军中有一句谚语:“乌尼莫克过不去的地方,豹式坦克也过不去。”乌尼莫克几乎可以征服任何条件的地形,如果它都过不去,基本上别的车型可以选择放弃了。
![]()
![]()
乌尼莫克成立至今已逾70年,尽管售价比较昂贵,但至今已销售近40万台、历经近30个产品系列,而且其造车理念始终不变:四轮、门式车桥配前后差速锁、全时四驱、能够承载各种机具。
![]()
乌尼莫克有着令其他越野车和其他卡车望尘莫及的离地间隙,因为一般卡车的车桥轴心和车轮轴心是在同一水平线或车桥轴心比车轮轴心还低,但乌尼莫克采用的是门式车桥设计,车桥的轴心高于车轮的轴心,这使得乌尼莫克显得高人一等,头微微低下去底盘部分就清晰可见。
![]()
此外,乌尼莫克每个车轮部分还采用了轮边减速器,增加了一套降速增扭的齿轮传动装置,将经过主减速器传递过来的扭矩再次增加传递到车轮,从而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保证在极端路况下的强大动力输出。
![]()
乌尼莫克的动力系统和其他卡车一样,有着低功率、高扭矩的特点,比如乌尼莫克的全地形越野车U5000,最大功率虽然仅218匹,但其峰值扭矩高达810牛米,其匹配的变速箱有着8个前进挡、6个倒挡!此外,80厘米的标配涉水深度、传动轴套管、位于驾驶室顶部的进气口设计、前大灯防水、轮毂和制动器密封等设计,使得乌尼莫克越野、涉水都是“王者”!
霸气的外观、强大的越野能力、超强的实用性,以乌尼莫克为名的车型就是全能、实用的代名词。同时,其昂贵的售价、过于庞大的车身使得其注定和一般人无缘,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会长对它的热爱,它就是会长心中的“越野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