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腾三毛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前几天,毛毛的朋友开车追尾后,在朋友圈晒了张图:
![]()
![]()
或许你会觉得,这有什么可稀奇的,不就是两车追尾嘛。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追尾事故,后车的受损程度都会高于前车。
有这样的——
![]()
![]()
这样的——
![]()
![]()
这样的——
![]()
![]()
甚至还有这样的——
![]()
![]()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车辆追尾事故中,“受伤”更严重往往是后车呢?难道是这些事故中,后车质量都不如前车吗?亦或是前车后保险杠更结实?
其实事情远没那么简单,这和安全有很大关系。而且追尾时如果后车更“硬”,车看起来虽然会完整些,但车内的人会更悲惨。为什么会这样呢?
![]()
首先,我们了解下车身结构。
对于家用车来讲,为了保护行人和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车头均设计有溃缩区域,也叫吸能区。这个区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级变形区。
车辆前大灯部分,即前保险杠区域是一级变形区,也叫低速行人保护区,这部分主要包括前保险杠、大灯、防撞钢梁等。如果车辆前方与行人发生碰撞,这个区域会最先接触到行人,因此保险杠不能太硬。
![]()
在很多年前,汽车的前保险杠是铁皮做的。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车在撞人后,行人受伤会非常严重,因此后来汽车厂商对这一区域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将前保险杠改成了工程塑料质地,即使发生交通事故撞了人,前保险杠自身也会快速变形,在凹进去的过程中吸收能量,将行人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
二级相容区。
从大灯到靠近A柱的区域成为二级相容区,你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动机舱。在车辆发生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时,一级变形区无法完全吸收碰撞瞬间的能量时,二级相容区通过车辆大梁的受力变形,可以继续充当缓冲吸能的角色。
![]()
三级自身保护区。
实际上三级自身保护区是A柱部分,如果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前两个吸能区相加还不能完全化解碰撞能量,此时剩余能量将直接传导至A柱,冲击驾乘座舱。作为车身强度最高的部分之一,此时A住为了确保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将尽可能地减少形变,吸能效果也将有所减小,部分能量将会被传导至车辆内部,很可能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
其次,受力方向存在差异。
如果两辆车发生追尾,受力方向是水平的,那么就可以说受损小的那辆车“外围”比较坚固,然而很多情况下,这一受力方向并不与地面平行。
![]()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很多车辆的前方相比车尾要低一些,轿车尤甚。如果两辆轿车发生追尾,后车车头会向前车尾部“钻”,而此时两车的受力方向并不在水平方向,而是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的夹角。
对于前车来讲,其车尾的受力方向经常是向前并且向上的,而对于后车来说,其受力方向不仅向后,还会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
![]()
如果将上图中前车所受到的力F1在水平x轴和垂直y轴上分解后,就可以看出,对于前车来讲,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向前的力和距离吸收了,另一部分被向上的力和距离化解了,而向上的这部分做工对于车辆来讲,损伤并不大,简单说是将车辆尾部抬了起来而已。
类似的,后车所受到的反作用力F2是向右下方的,在x、y轴分解后,后车在受到向后作用力的同时,还会受到一个下压力做工,这对于本来就布满脆弱吸能组建的后车来说,显然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
如果前车是一辆SUV车型,后车是一辆更低的轿车,在Y轴上的作用力还会相对更大,因此造成后车的损伤更为严重。
![]()
不过,对于辆车追尾后车损伤更重,民间还有另一种解读:你撞别人车,活该自己更惨,这是对肇事者的惩罚。对此,你怎么看?
写在最后:
不少追尾事故都是后车驾驶者在开车途中走神所致,轻则追尾前车,重则造成连环追尾。毛毛在此也希望小伙伴们开车时千万别玩手机,别疲劳驾驶,因为那是在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