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三项强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
电动汽车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为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和技术进步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启动电动汽车安全三项强标制定工作。三项强标以我国原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为基础,与我国牵头制定的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全面接轨,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对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其中: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主要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强化了整车防水、绝缘电阻及监控要求,以降低车辆在正常使用、涉水等情况下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绝缘电阻、电容耦合等试验方法,以提高试验检测精度,保障整车高压电安全。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针对电动客车载客人数多、电池容量大、驱动功率高等特点,在《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标准基础上,对电动客车电池仓部位碰撞、充电系统、整车防水试验条件及要求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增加了高压部件阻燃要求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电动客车火灾事故风险防范能力。
![]()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优化电池单体、模组安全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特别是标准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三项强标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综合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与国际标准法规进行了充分协调,对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深圳塘尾一停车场内,一台挂粤B新能源牌照的东风电动车在充电时,车底冒出滚滚黑烟后发生明火自燃,随即在5分钟内引燃了一旁正在充电的电动货车以及一辆轿车,最终上演“火烧连营”式的悲剧。![]()
5月8日,湖南长沙街头一辆理想ONE汽车在道路中间发生自燃。据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虽然明火随后被扑灭,但车辆的发动机舱位置已烧的面目全非,损毁严重。理想汽车官方当日中午12时51分在上进行了回复,经过现场初步排查,电池系统没有问题,随后车辆被移至专业车间检测,后续的调查结果将会及时公布。![]()
在稍早前,4月6日,江西新余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爆燃,所幸车内人员逃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5月4日,新疆阿克苏一小区内,一辆电动汽车也发生自燃,经消防扑救后,车辆已经被烧的只剩车架了。其实,自从电动车开始普及以来,自燃已经算不上新闻了。甚至包括特斯拉、蔚来等走在电动汽车发展前列的高关注度品牌都发生过类似自燃事件。据了解,目前大部分车企并没有电池安全测试的能力,也没有相关权威机构来做电池的安全系数评价体系。再加上一年一变的政策补贴周期,强行将电动车的研发周期压缩至28个月内,进而造成电池的研发、测试验证周期缩短,这也是电池管控的先天问题。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充电状态和满电后的静置状态是导致电池热失控的主要构成原因,自燃事故多发在“高剩余电量”状态,其中在剩余电量85%以上的事故占比达到57%,剩余电量为100%的占比为14%。其中三元锂电池占比最高,达到88.89%。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在不停调整电池的结构及容量。值得注意的是,从故障率上看,新能源车的故障率是在逐年下降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故障率较2018年就下降了7.7%。但面对电动车自燃这一全球性难题,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