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要知道,现在我们能开上技术成熟、科技超前和价格亲民(相对当年来说)的汽车,这都要归功于前人的经验,累积这些经验的成本非常高,不仅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有一些经验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才引起人们的反思从而吸取经验用以改进,下面要聊的这些,正是如此。
很久很久以前,安全带都是两点式腰扣安全带(类似过山车那种),在紧急制动或者碰撞下没有办法抑制上半身向前冲的趋势,非常危险。直到沃尔沃CEO的一位亲属在一场车祸中过世,沃尔沃就下定决心要花大成本研究汽车安全装置。
![]()
所以,一位叫做尼尔斯·博林的瑞典人在1958年进入了沃尔沃集团,曾经在瑞典一家飞机公司任工程师的他发明了飞机驾驶员弹射座椅,拥有强大的安全装置设计能力和思维的他也因此而被看中。在进入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发明了现在我们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不仅在沃尔沃生产的汽车上安装,还免费把这个专利推行给全球的汽车厂商,让这个有效减少伤亡情况的装置尽可能的立更多的功劳。
![]()
在我眼中,安全带对于一辆汽车的重要性,和发动机变速箱一样——不可或缺,虽然我这样的比喻可能不太对,毕竟这几样东西的功能和用途包括机械精密度都没有可比性可言,但安全带对于车内人员的重要性,高于一切。永远都搞不懂现在这些用安全带插扣和以前干脆就把安全带卸下来的人,究竟是蔑视生命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呢?
首先,气囊不是越多越好,安全气囊本身也不是个“好东西”,因为要搭配上安全带一起使用的安全气囊,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事故发生时,如果没有安全带的固定作用,前排人员就会用头、颈和上半身“迎接”安全气囊弹出时产生的300Km/h的时速和100多公斤的撞击力,稍有不慎,可能比事故产生的损失更加危害。
![]()
如果扣上了安全带,那情况就大大改善了,避开了气囊的“第一波冲击”后,就能让气囊发挥其最大的缓冲作用了。就在安全带诞生的早几年前,安全气囊就由一位赫特里克的工程师发明了出来,当时启发他研发这个装置是由于一次小型的碰撞事故,当时他妻子用手臂及时护住了小女儿头部使其免收伤害,赫特里克反思能不能拿一样装置来代替手臂的作用呢?
![]()
在研发初期,由于没有办法解决“如何让气囊及时迅速地弹出”和“如何快速充气”这两个重要难题,项目被无限期搁置,即使美国当地各大汽车厂商都对它很感兴趣,但也毫无办法。直到1966年,美国军方对爆炸真空管的研究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测试,并且当地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商研究出了预充气气囊,才让赫特里克的想法变为现实,从而造福无数机动车乘员。
这玩意儿和前面两样都同样是在20世纪被发明出来的,不过年份要新一点,那已经是20世纪的中后期了。当时由于数字电子和集成电路大规模迅速发展,这就为ABS的诞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人还说这是除了安全带之外最伟大的汽车安全装置。
![]()
ABS的全称是antilock brake system,翻译回来就是制动防抱死系统,作用就是让汽车在进行制动时,可以控制刹车系统的作用力,避免刹车卡钳锁死刹车碟,让车轮始终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保证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一套好的ABS系统还能延长刹车系统和轮胎的使用寿命。
![]()
它的作用和优点都显而易见,但作为驾驶者的你一定不可以完全依赖它了,因为在一定的物理规律(雪地及松散砂石等情况)下ABS的工况是会变差甚至无法生效的,虽然现在还有着ESC这个“好基友”相辅相成效果,但行车安全,更多的是在于驾驶者自身,而不是这些辅助系统。
![]()
看完这些当年汽车有且仅有的「上古」安全装置,不得不感叹前人对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相比他们的高危险性和艰苦的条件,现在的安全技术研发起来就简单多了。像很多品牌旗下的中高端车型都有着主动刹车这个配置,至于好不好用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不同品牌设置的触发条件都不一样;胎压装置也分监测和检测两种,后者只会在轮胎缺气扎钉等胎压异常等情况报故障码,这时你就得去检查车辆了,而监测就是实时监测四条轮胎的胎压情况,便利性和及时性更好。
![]()
而更高科技的就得说到盲区监测和车道偏离了,前者以雷达探测车辆盲区是否有其他车辆行进,一般是在倒视镜上作提示,更有甚者在打了转向灯后中控会显示在后视镜上的摄像头影像,以保证并线变道的安全性;后者也是以雷达监测当前车辆是否行驶在当前车道上,如果没有的话,方向盘甚至连上座椅都会震动提醒驾驶者。
不管是新科技还是老技术,这都是汽车工业日益发展成熟的见证,作为当下的消费者,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不知道10年或者20年后的今天,又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