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在说特斯拉Cybertruck时也介绍到: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高度涉水,最终实现自行漂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成了一条船。不少网友看完这样的介绍后都表示怀疑:新能源车的涉水性能真的这么好吗?电池在底盘,难道不是一泡水就会短路甚至漏电吗?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解开这些谜团。
![]()
新能源车的防水更强
纯电动汽车在涉水能力方面比燃油汽车更优秀,当然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原厂且级别相近的基础上。总不能拿一台原厂的纯电动微型车与改装过的燃油越野车去比涉水,这对大家来说都不公平。众所周知传统汽油车的发动机分为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一旦水面高于发动机进气口,水就有可能进入到发动机内部从而导致发动机熄火。强行重启的话极易造成发动机损失,严重者可能会令发动机直接报废。每台汽油车都有最大涉水深度,一般轿车的最大涉水深度也就200-300mm,少部分硬派越野车可以达到400mm以上。
电动车只需通过电机进行驱动,而电机也并不需要像发动机那样有做功顺序。只要电池、电机和电路的密封性足够好,在涉水时不会出现短路的现象,那电动车就可以正常行驶。所以从理论上说电动车的涉水能力真的会高于传统汽车。作为参考,蔚来ES8官方给出的最大涉水深度450mm。
电的“金钟罩”有多强
新能源车在国内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与它们相关的法律政策已经比较的成熟。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电动车用电安全上下足了功夫。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他们最为担心的恐怕是车辆在涉水时电池包出现漏电的情况。这可是会直接伤害到车内甚至是车外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防尘防水标准都已经做到了IP67级。甚至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直接就有相关的规定。在《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范围》(DB31T634-2012)中就有如下规定:布置在乘客舱或行李舱外部的B级(高压)电压电路的防护性能应满足IP67的要求。
所谓的IP67标准是一个防护安全级别。IP是指Ingress Protection Rating的缩写,它定义了一个界面对液态和固态微粒的防护能力。IP后面的两个数字,第一个是固态的防护等级,范围是0-6,分别表示对从大颗粒异物到灰尘的防护。而第二数字也是液态的防护等级,范围是0-8。同样的,数字的大小代表着对从垂直水滴到水底压力情况的防护,数字越大表示能力越强。电池达到了IP67的标准,意味着它可以防灰尘的吸入,也可以防护短暂的浸泡。
不过除了电池以外,新能源车的电动机和线缆输入、输出接头的防水等级要求其实并不算高,大多符合IPX4或6的防护级别就已经可以。也就是说上述的电子设备能防止飞溅、喷射水柱等影响就基本满足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电动车都宣传自己达到了IP67防护安全级别。达到防护级别的更多只是它们的三电系统,而不是整车。在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中也有与传统燃油车上相同的“低压系统”,而低压系统并不具备可持续涉水的能力,强行涉水可能会引起部分低压电路的短路引发保护。虽然不会造车周围人员的伤害,但也会导致车辆无法继续行驶。
![]()
当然也有网友会担心,倘若车辆电池包受损,但车主却全然不知。此时车辆在涉水时会出现漏电的可能吗?正如上文所说,新能源车的电池包都是经过几乎变态的测试后才能出厂的,一般的用车场景对它们的工作根本不会产生影响。假如真的出现漏电的情况,新能源车还有最后一道防护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它能通过对电池状态的监测,为车辆提供高压触电保护、车辆碰撞断电保护、高压部件防水保护以及高压漏电绝缘保护等。在多重防护之下,新能源车在涉水时基本不会出现漏电的情况。
![]()
新能源车不用买涉水险?
大概了解了新能源车的涉水能力后,你可能会问新能源车到底需不需要买涉水险?首先我们得了解涉水险保的是什么。简单来说涉水险是指当您所驾驶的车辆通过积水路段时,因为路面积水过高而导致发动机熄火。驾驶员没有在熄火后进行二次点火,这样涉水险可以赔付发动机受损的费用。
这里有两个信息点需要注意,一是发动机熄火,其次是二次点火。言下之意就是受报车辆必须有发动机。纯电动车根本就没有发动机,因此涉水险对车辆起不到任何的保障作用。而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由于都具备了传统发动机。虽然说它们基本都可以由驾驶者选择强制使用电机进行驱动。但当电量低的时候,发动机还是会自行启动工作。这也意味着在涉水时也会存在由于水位过高而导致熄火的风险。而且即便是发动机一直没有介入,积水过高也有可能到导致水在发动机进气口附近残留,而当发动机再次启动时,不排除有吸入的可能。因此涉水险对于身处经常有强降水或内涝城市的PHEV车型车主来说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
![]()
由于没有进排气的需求且三电系统有着较高的防水级别,因此电动车在涉水能力上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小编还是要提醒各位新能源车主要在驾驶时时刻保持警惕,涉水性能强并不是说您的爱车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任何一个积水路段。尤其是当夜幕降临后,有些路段的积水深度根本无法用肉眼来分辨,贸贸然通过风险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