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几乎所有车企都不会放过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以至于近年来,国内新兴汽车品牌数量在飞速增长着,当中甚至有不少还是跨界车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汽车品牌的数量已经不低于100个,堪称是世界上“最包容”的汽车市场。但就是这么一个全球车企都看好的市场,有一个日本品牌却悄悄离场,它就是有“小车之王”称号的铃木。
6月15日,北汽昌河官网挂出《关于原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的公告》,公告中显示:昌河铃木经过股东双方友好协商,日方股东将所持有的所有昌河铃木股权转让给昌河汽车,并已获得政府部门批准。
而在随后的6月19日晚,日本NHK爆出了一条新闻。“来自铃木的高管正在同合作伙伴长安汽车就解散合资公司铃木事宜进行谈判。铃木汽车将在中国停止当地生产,或将集中资源于印度市场。”从这两则新闻可以看出,铃木去意已决。
据了解,2017 年长安铃木整体销量仅为 8.39 万辆,同比下降近 50%,而在 2018 年后,它的销量也依旧没有起色,一季度销量仅为 1.3 万辆,同比下降 56%。看来销量上的失败,是铃木出走的最主要原因。
“性价比”换一种说法叫“廉价”
铃木可以说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之一。虽然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有成效,但总体来说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偏弱,没多少汽车品牌敢于投资中国市场。而同期,铃木先后在中国投资了长安铃木与昌河铃木。
在两家合资公司成立的初期,旗下的奥拓、羚羊、天语、北斗星等车型均有过不错的市场表现。当时一辆奥拓才七万块,比夏利还便宜一点。中国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争先恐后地去购买私家汽车,奥拓销量也随之起飞。
虽然铃木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席卷全国,而且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奥拓、雨燕等车型对比其他同价位车辆还是有机械方面的优势的,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如果你坐过羚羊,就会发现这辆车的时速超过100km/h时,简直像是要起飞一样;而同期引入中国的桑塔纳虽然不便宜,但驾驶质感比奥拓、羚羊等车型高出不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中国投放高品质新车;而另一方面,中国品牌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车型投入市场。此时的铃木在国人的印象中已经从“性价比”转变为“廉价”。
中国市场or其他市场?这是个问题
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日新月异,而铃木的惨败在于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快速调整。
除了日产、丰田、本田外,其余的日本车企规模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规模不大的汽车企业不得不在小众的领域钻研。斯巴鲁、马自达等品牌都有自己独家的技术路线,而铃木的技术路线则是以小车为主。
价格实惠的小型车在购买力不大或者土地资源有限的市场很有潜力,比如印度和日本等地方,铃木的销量都是比较高的。中国市场早期的消费能力也十分有限,但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国内消费者需要品质更好、技术更先进的车型,这显然与主打低端市场的铃木相互冲突。
另一方面,消极的态度也让销量惨淡的铃木雪上加霜。
在铃木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前,昌河铃木所销售的北斗星在日本市场依旧属于第一代产品,并且铃木与昌河之间的联系,仅限于K14b这款发动机和剩下的两套动力总成的采购。自2013年收购昌河后,北汽方面就曾表态,重组后将积极促进铃木引入全新车型,深化双方合作。然而,四年来,北汽集团就昌河铃木问题曾数次在京与铃木方面密谈,但至今双方仍未就昌河铃木的未来发展达成战略一致。
放弃中国市场,对铃木来说也许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如果铃木要针对中国市场作出改变,那么就等于放弃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市场。在综合的权衡下,铃木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中国市场。
如今,一部分自主品牌开始向上发展,而主流合资品牌也开始价格下探,两个方面的冲击势必会影响到在夹缝中生存的汽车品牌,因此未来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而这里面可能也少不了中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铃木的退出,也基本上敲响了外资汽车品牌撤出中国的警钟。那么下一个“铃木”会是谁呢?这事不好说,但潮水退去,自然能看到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