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认知的提升,近几年大家对于汽车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关于汽车的前后防撞梁,可以说是汽车安全里热度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时常就可以看到“XX车没有前后防撞梁,不安全”的言论。那么,汽车的前后防撞梁到底关乎安全性吗?
![]()
释义上,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组成,通过螺栓及焊接等方式,由吸能盒将主梁与车身连在一起。防撞梁设置在车辆的最前端和最后端,距离地面40~50cm高度的位置。大家熟知的保险杠其背后就是防撞梁的位置。
![]()
前后防撞梁的材质一般为钢,也有部分厂家或者高端车型会用质量更轻的铝合金,一般而言,在防撞梁和保险杠之间,还会留出一部分间隙或是填充泡沫,以达到保护行人的目的。
或许是因为对安全太过敏感,大家听到“防撞梁”这三个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安全性,但是没有前后防撞梁的车,真的不安全吗?不见得!
在讲安全性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汽车发生碰撞时,撞击力是怎样分散的。下面的两张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在发生前后碰撞时,撞击力是由撞击点向着车身两侧分散至A柱、纵梁等车架各个受力部位的。
![]()
而前后防撞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于发生碰撞时,将撞击力分散至两侧吸能盒,再通过吸能盒分散至车身各处。但是,在中国乃至欧美,对于汽车前后防撞梁的厚度以及材质都没有强制要求,在国内,当前通行的默认标准是防撞梁的厚度不低于1.2mm。1.2mm是什么概念,当下我们日常使用的1元硬币厚度为1.85mm。对于如此薄的厚度,基本不存在高强度可言,并且吸能盒也都是采用强度很低的钢材制作。
![]()
因为不论是笼式车身、3H车身还是GOA车身,利用溃缩吸能缓解撞击力是当下最主流的安全设计,所以不论是引擎盖还是防撞梁或是吸能盒,都是采用强度偏低的钢材,以达到发生碰撞时的溃缩要求。
像在美国,法规对前后保险杠的要求是:时速2.5英里(大概是4km/h)正撞或是1.5英里(大概是2.5km/h)小角度碰撞时,车身和相关安全部件不能受损伤。而另一个国际性组织RCAR(汽车修理研究协会)对于前后保险杠的要求为,在15km/h时,只允许防撞梁和吸能盒发生变形,车身的纵梁结构不得发生塑性变形。此外IIHS对于前后保险杠的测试也仅是时速8km/h时,需要付出的维修费用。等于说,在安全要求严苛的欧美,前后防撞梁和车辆安全基本没太多关系。
![]()
那么发生车后碰撞时,影响车辆安全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与防撞梁相连接的两根纵梁,从前面的撞击力分散图可以看出。碰撞时,纵梁起着将撞击力传递至车身各处的作用,而且纵梁连接着乘员舱,所以纵梁的强度都会比较高,如成为安全代名词的沃尔沃旗下的旗舰SUV,XC90其前后纵梁就是使用的超高强度钢。
![]()
所以说,汽车的前后防撞梁,对于汽车安全性的影响真的不大,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毕竟在发生中低速碰撞时,防撞梁有着分散撞击力的作用且可以吸收一部分撞击力,但是在激烈碰撞时,防撞梁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为主要受力的还是纵梁、A柱、C柱等关键部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厂家敢于拿掉前后防撞梁的原因。
不过前后防撞梁虽然对于车身安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低速发生碰撞时,降低维修成本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防撞梁是车身的第一道防线,在它的后方,布置着水箱、尾门等比较值钱的部件以及修复极其困难的纵梁,有了防撞梁作为第一道保护,则可以极大的降低我们日常用车中最常发生的低速碰撞产生的维修成本。
![]()
总而言之,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汽车前后防撞梁无关安全,不过却可以折射出一个车企的厚道与否。于消费者来说,有了前后防撞梁,可以降低用车的成本,于车企来说,没了防撞梁,可以降低一笔不菲的制造成本,就看车企更愿意站在哪边了。